很多时候打开文档,就像现在一样怔怔出神。
想着文章到底如何才能成篇,我到底要写成什么样的风格,写出什么样的内容。
三毛把她的书称为“马”。所以她写了一本书,叫做《送你一匹马》。
她说:
每想起任何一匹马,一匹飞跃的马,那份激越的狂喜,是没有另一种情怀可以取代的。
并不执着于拥有一匹摸得着的骏马,那样就也只有一匹了,这个不够。有了真马,落了实相,不自由,反而怅然若失。
她说:
很想大大方方地送给世界上每一个人一匹马,当然,是养在心里、梦里、幻想里的那种马。
幻想中的马,没有固定的形态。送你一匹这样的马,你不但可以感受到三毛所描绘的形态,更能用自己的感受,使得它愈加饱满而富有神韵。
三毛说,对于每一本自己的书,都是很爱的,不然又为什么去写它们呢?对于文字风格、表达功力和内涵的深浅,又是另一回事了。
其实仔细想想,我并没有像她那么用心得去对待,但是也很珍惜写出来的文章,即便它不是那么好,也舍不得删除。
我这样珍惜它们,只不过是因为文章里面的想法,过了那一刻,就再也不会重现。但是其实,我也时常惶恐自己产生不了想法,就这样过着,却不知滋味。那种思想的枯竭,让人恐惧。
时常在过了一段时间回头来看自己的文章时,就会这样怀疑:这是我写的吗?我这样想过吗?仿佛是遇见另一个我。
遇见已经遥远了的自己。
时常在想初中高中写作文的时候,给一个题目,似乎也没有写不出来的情况。怀念那个时候,怀念已经逝去的写作文时光。
那时候每次写作文最期待的时候,就是老师布置题目的时刻以及作文发下来看到老师评语的那一刻。
那时候的作文是写给两个人的,老师和自己。无形中在心里把老师当做了想法上的知己。
我不知道对于文字我喜欢到了哪个程度,但是一路的成长都是它伴随过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为它开心过,痛苦过,成就过,自暴自弃过。
但是却神奇得没有与它失散过。
尤其在某段孤单的日子里,力量都是它给的。
今年高考结束,我妈发了高考题目问我:这个题目你怎么看。我首先的反应是没想到,没想到我妈会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以为她不会关心这种问题,但是她却认真地与我讨论了。
莫名得有力量。
我也要成为牧场主,拥有无数自己的马,送给世界上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