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听书,听到一篇《“我挺好的”是中国式家庭最大的谎言》,文章煽情。高考扩招的年代,孩子们都因为读大学走出来,也因为走出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而选择留在大城市打拼。记得我们大学同寝室的一个同学,是家里的独生女,在家就是被家里人宠爱有加,高考时成绩拔尖,到了大学毕业时候,她也希望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在自己向往的城市里打拼几年看看。可是还没到正式毕业,家里人就已经是每天一个电话,准时给她“洗脑”了,告诉她毕业一定要回老家,家里只有她这么一个女儿等等这样的话。
看得出,我同学是真的很无奈的。一个寝室的姐妹们都在安慰她不要太难受,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在鼓励声中,她也咬牙想不管家里人怎么样了,走自己的路。然后家里人真的是使出了“绝招”,妈妈、外婆、七大姑八大姨轮着劝说,突然爸爸也打电话来说,她毕业后的工作已经帮她安排好了,进的是单位,托了几层关系才搞定的!
最终,没有扭得过大人,我同学毕业还是回老家上班去了。去年在朋友圈里联系上了她,她已经结婚,有了孩子,但是婚姻中的她并不顺利,言语中有对目前生活的不满和不安,再也感觉不出她当初的那股冲劲儿了,多优秀的一个女孩,在亲情的苦情里磨灭了,之前的那股灵性早已经消失殆尽,多多少少会为她感到遗憾!而其他有一些同学,之前看上去差她很远,但是因为坚持自己内心的方向,通过自己几年的在外拼搏,也慢慢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去。
还有一个我认识的女孩,爸爸妈妈要求她一直住在家里,她爸爸妈妈总会跟她说,女孩子一个人住危险,住在一起还能帮忙做饭、照顾她;还有就是爸爸妈妈现在也上年纪了,在家住还可以多陪陪老人说话等等,女孩几次想跟爸爸妈妈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但都被爸妈的苦情给憋回去了。其实,她很想告诉爸爸妈妈,女儿已经长大了,想自己独立的去面对一些事情,请他们相信女儿,放手让她去飞吧。
而另一段故事却是出奇的愉悦,我在版纳休假时,一天带女儿去散步,在澜沧江边上,有一个老人在垂钓,女儿好奇,就走了过去,老人看到小姑娘好奇的看他钓鱼,也笑嘻嘻的和我们聊了起来。觉得老人很和蔼,他聊到了自己的儿子与女儿,他的女儿在浙江成家,儿子在国外,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都很幸福。他平时住在成都,冬天到版纳过冬,这里暖和,生活节奏很慢,很适合老人居住。看他乐呵呵的样子,我不禁又问了一句,那您的孙子孙女呢?谁来带呀?他又哈哈哈的乐着说,都是她们的爸爸妈妈带呀,生下来当然要自己带,不然生下来干什么呢!我老伴走的早,我也有我的兴趣,人这一辈子不能为孩子,为别人而活呀,要为自己而活着,我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不给年轻人添麻烦,她们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朋友和家庭,我很放心她们,她们也很放心我。平时各自忙碌,有空就打打电话,过年会聚在一起,说说这一年里发生的趣事儿,看看小孙女,小外孙每年都在健康的长大,我心里为她们高兴。因为我每天过的开心,所以她们可以安心去打拼,因为她们每天过的幸福,所以我的内心就更幸福了。
你说这个道理难吗?一点都不难,我倒觉得这个比亲子间的苦情等待容易多了。简单的心态,简单的思维,简单的生活。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孩子一定要孝顺。这个观点确实是十分正确的,但“孝顺”二字要看每个人是如何去理解的,我的理解是,在我们最好的年纪里,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努力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类人,不负父母对我们的生养之恩,只有我们跟随自己的内心成就了自己,我们才能反过来承载起我们的父母。而父母,在孩子最好的时光里,应该选择相信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多给他们的梦想一些鼓励与支持,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相信孩子可以的。这样,孩子会长出更有力的翅膀,飞得更高。
一个积极的相信孩子的家庭,给孩子的力量是无穷的。这需要从小,父母持续的与孩子之间敞开心扉的沟通,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我们都应该鼓励去做好真实的自己,有任何想法,能坦诚相对。父母不要总是把孩子当成永远不懂事的孩子,孩子也不要永远把自己当成长不大的孩子,亲子之间我们平等、信任的相待。
真实,是世界上难得的能力,父母可以对孩子吐露自己的喜悦与不快,思念与坚强,因为信任;孩子也可以坦诚的告诉父母自己在梦想打拼的路上有自己的计划,您们请放心!
亲子之间真的无需苦情,可以像朋友一样的告诉彼此,最近过得怎么样,或者愉悦的告诉彼此,你的存在让我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