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一直最陌生的是红楼梦,原著一直也没有完整阅读过,偶然之间听到了蒋勋解说红楼梦,今天听了二十分钟,却激发出了阅读这本书的兴致。他把这本被“红学”复杂化的小说,还原回了原本那个青春小说,一个好看的故事。
文以载道,在传统文化的视角里,文学作品要有人生的哲理或者对生命的思考才有意义。而也有一种小说并不对人生的反思,只是单纯的好看,依然是了不起的文学作品。红楼梦被很多人强加了很多莫须有的东西,强加了很多意义,而原本只是一本大人们都很喜欢看,却禁止青少年看的小说。但是,红楼梦恰恰讲的就是青少年的故事。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大多都是青少年,贾宝玉12岁,林黛玉12岁,王熙凤在现在的影视作品里往往是个三四十岁的妇女,而实际她只有17岁,惜春在小说开始只有8岁。我们应该把红楼梦还原到他原本青少年的一种描述。
青春其实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是对情感,浪漫,刚刚开始萌芽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却给青少年强加了非常道统的东西,青春幻想的世界被压抑。我们应该去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却被要求去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政治意味非常的东西。红楼梦的清春之歌,不被文化所接纳,在现在的年轻人中往往被父母禁止阅读。它应该是在年轻人的文化中重新活过来的文化。
白话文运动之后,红楼梦古典性的表述会让现在的年轻人在阅读上有畏难的情绪。红楼梦中夹杂的诗词,是一种隐喻,是一种不确定的解释。在宝玉梦到太虚幻境的那一回,每一首诗都说明了每一个人的结局,但是都是不确定的解释。一本小说在开始就说明了主人公的结局,而你依然会想看下去,看着他们一步步的走向自己的结局。也许人生不是结局,也是是人生点点滴滴过程的一种不可知状态。回看一生的喜怒哀乐,所有的荒唐,荒谬,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缠,是一种讲不清楚的东西。
红楼梦让我们在不同的年龄一遍遍的看下去,红楼梦呈现人生的一种现象,都能看到一个不同的状态。转述并不是客观表达,往往已有主观批判。全知观点,是一种超越的状态,不是小说的里面的任何一个角色, 没有个别的爱恨,就像是镜子一样。镜子是没有爱恨,感情,是一个决然客观的状态。人很难做到这一点,而红楼梦是最像镜子一样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