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小时候的春节前后④
到了年二十八,上午打完鱼回来,下午也还有一大堆事要处理,主要是把当天的成果给亲戚朋友分享一下,打了上百条鱼,除了自己吃的,过年要用的,其他的先分好了再卖一点,乡里乡亲没养鱼的知道你打了鱼就会过来问问有没有卖。那时候鱼塘不是很大,捞的也不多,所以主要还是自己吃跟送亲戚,很少拿养鱼来赚钱。
先不说卖鱼花功夫,分鱼也很花功夫。首先祭祀要用到鱼,像我们那年二十九拜神,年初五六要祭祖也要用到,大年三十吃年夜饭要几条,年初三初四有亲戚来拜年要准备几条鱼吃。这样零零碎碎算下来自己家就要十几条,一般父亲开始会跟我开玩笑让我自己抓几条留用,我一般都是脑瓜子嗡嗡地,感觉父亲不是为难我们,让我一个小孩分鱼,简直就是闹着玩。我也是非常自信地答应,但是最后抓的数目总是少了几条,母亲会帮我看看。当然经常的,为了这几条鱼,父母总是会吵起来,那时意见经常不统一,父亲总是希望多留几条自己吃,而母亲则是多希望能卖多几条。一到这个时候我总是大言不惭地说让我来决定,当然了,我的父母是不会糊涂到让一个小学还没上完的小屁孩决定。虽然没有争到发言权,但是我为阻止他们进一步吵架起到了关键作用,反正那时候我是这么自信地认为的。
自己家算搞定了之后,就是我真正工作的时候了,去叔伯大姑家送鱼(大姑家在自己村子里)小姑还有舅舅这些就属于父亲送的范畴了,村里跑腿的就我来,村外几公里远的就父亲骑着他的嘉陵摩托去。叔伯家我每次去都问长辈们放在哪,然后就跑去下一家,基本十几分钟就跑完了。本来想着帮卖鱼。母亲却硬要我也跟着去父亲一起去,她是想让我先见见舅舅们,外婆(我的外公在我没出生之前就去世了,连照片都没有)我有时候会顶撞母亲,说年初二不是会去吗,她就非常生气地说我不懂事,多见见怎么了,外婆那么疼你。对于这件事父亲也没有反对母亲,他也经常鼓励我多见见外婆,这一点他跟母亲高度统一。或许他也觉得对于外婆来说,多见见自己外孙也好,想着孤家寡人太不容易了。既然他俩都要求我去了,那不可能不去啊,于是就带着小不快踏上去外村送鱼的路。到了小舅家,外婆那时候一般在小舅家,外婆耳背,经常见到我都乐呵呵,但是我叫她时常听不到,父亲也会上前去跟她说说话,说我来了。那时候没有什么电话,事先也不会知道我们要来,但是以前有个非常好的就是过年之前之间之后都会形成习惯,虽然不会提前通知但她看着日子能预料到今天我们会来,因为春节前后在特定的日子会做特定的事情,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或许已经是约定俗成,也就是民间说的风俗。像我家每年年二十七开始赶集置办年货下午炸年糕,二十八打鱼送鱼,二十九拜神,三十贴对联。像这些每年都是如此,当每年都这么做以后,别人也知道你在干什么,也会因为你的时间而确定我的时间该做什么事,这一点我现在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能做到这么高度统一。不管农村还是城市相对于这样的约定俗成的事非常多,可能就是民间的关系。外婆知道我们会在这一天来送东西,总会在年前送鸡鸭鱼肉,这是作为外嫁的女儿和女婿该做的也是最基本的。
父亲跟舅舅谈完后,又会跟外婆寒暄几句,道别后我俩就带着其他鱼去大舅和小姑那了。小姑呢,每次去她那送鱼,她都在杀鸡鸭,一般是姑父在帮我们泡茶,姑父是个比较健谈的,也非常幽默,所以以前跟姑父走的近,他来我家我都非常开心地跟他说笑。所以在姑父家待的时间会稍长一些,他每次都会问我,去赶集怎么没遇到我或者打鱼打了几条,反正他喜欢问些简单又好笑的问题。最后去大舅家,大舅家最开始是在小舅家隔壁的,但是因为村里开了一个工厂,大舅就在工厂旁边开了个小卖部,因为地方小,他把小卖店扩大到河边,在河边上架起木板搭起房子来住,他们那个村里仅此一家,那时真是很会利用资源,他的店生意做得很好,我们去的时候都很多人,基本没什么空招呼,父亲看到他那么忙,就把鱼给他养好打过招呼就准备回家,大舅看到我来,每次都会塞瓶牛奶或者饮料给我喝。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有好东西吃喝当然非常满足,每次去的时候嘟着小嘴回的时候又一脸满足,真的是“欠”。
回到家后,卖鱼基本上就没我什么事了,因为每次送完鱼,天色都不早了,母亲都已经做完了。其实卖鱼要比送鱼有趣多了,考验自己的心算跟动手能力,但是我手脚跟头脑不是很快,母亲都不愿意让我动手,她一般是让姐姐们帮忙,我呢就负责跟着父亲去“远赴他乡”。
小时候送鱼去表亲家都是感觉不愿意多待,因为那时候不懂事,不喜欢叫人叫不出来怕自己尴尬。每次去,大人都会让我先吃吃零食喝喝茶,少有的会问问我最近干吗。跟父亲谈些“大事”我就呆在一旁。特别是外婆知道我不是很喜欢跟她一起,所以也不强求我跟她说多少话。小时候对于这一点我做的非常不好,总是觉得表亲不会像堂亲那么疼自己,表亲聚在一起感觉好多叫不上名的长辈以及同辈,因为表亲大都分在各地,只有在年节才会走动,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会排斥陌生人好像是天性即使是亲戚,他们一般只亲近会亲近自己的人。
这一章先到这,下回更精彩!
未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