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普遍认为配偶应该彼此相爱,然而不同的文化对爱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Hunt,1959)。许多年来,人们对爱情的态度体验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变化:
文化价值:爱情是值得拥有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情感体验?
性欲:爱情应该有性行为还是与性无关?
性取向:异性之间和同性之间都能相爱吗?
婚姻状况:爱情只专属于婚姻,还是可以保留给第三者?
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从而会形成截然不同的爱情模式:即爱情是什么?爱情应该是什么?比如在古希腊,痴恋某个人会被视为疯狂,而与婚姻或家庭生活没有一点关系。相反,古希腊人崇尚柏拉图式的爱情,表现为两位男性之间不带性欲色彩的爱慕。
为什么北美人对因爱而婚这个观念的接纳和热衷最为彻底(Hatfield & Rapson,2008)?这也许是因为美国个人主义的盛行和经济大繁荣(这使得大多数年轻人能够离家独居,并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婚姻伴侣),以及没有种姓制度或家族控制。个体(而非家庭)应该根据情感的依恋(而不是经济条件)来选择婚配对象,美国人对这一择偶观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要远胜于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
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认为各种不同的爱情都能由三个构成成分组合而成(Sternberg,1987,2006)。爱情的第一个成分是亲密(intimacy),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爱情关系中常见的特征。第二个成分是激情(passion),其主要特征为性的唤醒和欲望。激情常以性渴望的形式出现,但任何能使伴侣感到满足的强烈情感需要都可以归入此类。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是承诺(commitment),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承诺在本质上主要是认知性的,而亲密是情感性的,激情则是一种动机或者驱力。恋爱关系的“火热”来自激情,温情来自亲密;相形之下,承诺反映的则是完全与情感或性情无关的决策。
这种三角形会有很多种形态,以下仅仅是几种极端情况。
无爱(nonlove)。如果亲密、激情和承诺三者都缺失,爱情就不存在。两个人可能仅仅是泛泛之交而不是朋友,彼此的关系是随意、肤浅和不受约束的。
喜欢(liking)。当亲密程度高而激情和承诺都非常低时,就是喜欢。喜欢多表现在友谊之中,伙伴双方有着真正的亲近和温情,却不会唤起激情或者与对方共度余生的期望。如果某个朋友的确能唤起你的激情,或者当他/她离开的时候你会强烈地思慕,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超越了喜欢,变成其他类型的了。
迷恋(infatuation)。缺乏亲密或承诺却有着强烈的激情即是迷恋。当人们被几乎不认识的人激起欲望就会有这种体验。斯腾伯格(Sternberg,1987)承认他曾经痛苦地痴恋过一位在10年级的生物课堂上从未说过话的女生;为她衣带渐宽却从来没有勇气去认识她。他现在认为这种爱情就仅仅是激情。他对她的爱就是迷恋。
空爱(empty love)。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虚的爱。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爱常见于激情燃尽的爱情关系中,既没有温情也没有激情,仅仅只在一起过日子。不过在有包办婚姻的社会中,空爱或许是配偶们生活在一起的第一个阶段,而不是最后一个阶段。
你的爱情或许不太符合上述的任何一种类型。这可能是因为这几种类型都缺失爱情的一些重要成分——这正是斯腾伯格的观点。爱情是复杂的体验,如果我们把爱情的三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形成更复杂的爱情形态,这一观点就更清楚。
浪漫之爱(romantic love)。浪漫的爱情有着强烈的亲密感和激情。可以把它视为喜欢和迷恋的结合。人们常常会表现出对浪漫爱情的承诺,但斯腾伯格认为承诺并非浪漫之爱的典型特征。比如夏日之恋可能非常浪漫,即使双方都知道夏季一结束爱情也就走到了尽头。
相伴之爱(companionate love)。亲密和承诺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爱就是相伴之爱。相伴之爱的双方会努力维持深刻、长期的友谊,这种爱情表现出亲近、沟通、分享以及对爱情关系的巨大投入。相伴之爱的典型例子是长久而幸福的婚姻,虽然年轻时的激情已逐渐消失。
愚昧之爱(fatuous love)。缺失亲密的激情和承诺会产生愚蠢的爱情体验即愚昧之爱。这种爱情会发生在旋风般的求爱中,在压倒一切的激情基础上双方会闪电般地快速结婚,但彼此并不十分了解或喜欢对方。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爱人在迷恋对方时投入太多——很可能得不偿失。
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最后,当爱情的三个成分——亲密、激情和承诺——都非常充足时,人们就能体验到“彻底的”或完美的爱情。这是许多人都追求的爱情类型,但斯腾伯格(Sternberg,1987)认为完美之爱非常类似于减肥:短时间里容易做到,但很难长久坚持。
所以,根据爱情三角理论,“我爱你”这样一句简单的陈述可能包含许多不同的情感体验(在表8.1中总结了爱情的不同类型)。另一个使爱情变得难于理解的复杂情形是,爱情的三个组成成分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所以某对特定的爱情伴侣在不同时期可能会体验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不过在爱情的三个成分中,激情是最容易发生变化,也是最不容易控制的成分。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伴侣的欲望急剧飙升,随后又迅速消退,我们很难有意识地控制这些变化(Sternberg,1987)。
三角理论正确吗?这些主张准确吗?请思考一下,如果三角理论对浪漫爱情的描述是正确的,则浪漫之爱的主要成分之一——高水平的激情——可能难以持续。不过要想知道爱情是否能持续,还需考虑许多因素,稍后再来考察这个问题。目前我们需要注意: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个成分在爱情关系中都很重要(Aron & Westbay,1996);具体来说,每个成分都可以使爱情关系令人满意,在最有奖赏价值的爱情关系中,这三个成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ternberg,2006)。
心理学家海伦·费希尔(Helen Fisher)认为存在三种既相互联系又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统控制着爱情成分(Fisher,2006),这具有演化学上的意义。首先是性欲或性驱力,由性荷尔蒙调控。性欲使得人们有了与人交媾的动机,从而促使人们成功地进行繁殖。其次是吸引力,促使人们追求他们所偏爱的特定的恋人。吸引力通过激起浪漫的爱情促使人们形成稳定的配偶联系,它由特定脑区里控制奖赏情感的神经递质多巴胺(dopamine)和(可能的)5—羟色胺(serotonin)来调控(Aron et al.,2008)。当我们坠入爱河,多巴胺水平就会上升,从而引起兴奋和欣喜,而5—羟色胺水平的下降可以给予我们足够的能量去不知疲倦地追求心上人。神经递质的这种混合或许正是“爱人们感到欣快、精神抖擞、乐观豁达和精力充沛,并能快乐地秉烛夜谈,通宵达旦;或者连续数小时不停地做爱的原因”( Ackerman,1994,p.165)。的确,当人们真正坠入爱河时,只要看一下爱人就使疼痛不再那么难受。浪漫的爱情还会激活止痛药影响的脑区,当年轻的恋人看到情人时果然能无视疼痛(由贴在手上的计算机控制的加热垫造成),而如果看不到情人这种疼痛非常令人苦恼(Younger et al.,2010)。最后是依恋,这里的依恋是指长期的伴侣关系所带来的舒适、安全的情感。这种情感使得夫妻们厮守在一起的时间足够长,从而能保护和供养他们年幼的子女。依恋驱动的是相伴之爱,由神经肽催产素(oxytocin)调节(依恋的时间越长催产素含量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