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为而治”。但老子所说的“无为”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一会儿说无为,一会又说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那么到底是要有为还是无为呢?
就此江湖上就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说,先有为而成,才能无为而治;一个是说,干脆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人算不如天算。要说还有第三个版本的话,就是在前面两种说法上来回折中,还自圆其说地认为这是辩证法!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得其要。
有为和无为只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人总是一厢情愿地要有所作为,而且还坚定地认为,只有自己可以改变这一切!可是时间告诉我们,你说你能改变世界、改变命运,而我——时间,就是来改变你的,时间让一个人老得再也动弹不得的时候,被迫放弃这种无知的念想,最终一事无成,终归尘土!
世界上谁有为了?谁有无为了呢?孔子说过:“修己以安下,其尧舜犹病诸”,连尧舜这样的先圣也难做到无为而治啊,但后人认为也只有他们做得到,《易》说“炎黄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要弄明白老子在说什么,还要回到书中来,《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道为体德为用,整个德经部分都是在讲用世。老子《道》和《德》的首篇都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部分内容的法门,首篇读懂了,有很多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德经》的首篇是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首句就讲天地人,上德者,天地也!下德者,人也。
人处处都要讲积德,正是因为德的缺失;天地能承载万物,养育万物,亭之毒之而不名有,长而不宰,为而不争!天地造化万物但好像没事一样,而我们人类,所有的作为都执而不化,拘泥于形而下的德。民国学者陈柱说,“天生万物,德之至大也,而天不自为德,物亦不知其德”,无为是天地之德!而我们人是要有为的,哪怕忙到最后一场空,也停不下来忙碌的脚步!
老子按人修行的道行深浅把人分为四类,上德之人犹龙师火帝,鸟官人黄,先圣也,恭己正南面而已。第二是上仁之人,知行合一,无我无执,也无名利相累。第三是上义之人,建功立业,坚持执着,有目标也有恒心。第四是上礼之人,简直行不通!别人不吃这套,他们几乎要撸起袖子来拉了[偷笑]恐怕老子就说的是孔子呢!这世界上唯有遵道贵德,效法自然,礼法哪能行得通?
老子认为孔子推行的礼法是最背离恒道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世界这些“乱”啊都是人为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老子主张的圣人之治,即无为而治,老子无情地抨击孔子说,你像个有先见之明的人,认为推行礼法就能天下太平了吗?这种做法连道的皮毛都不及,真是愚蠢至极啊!我选择效法自然!
后世之人也多有说道,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我们不能用对或错来衡量无为和无不为,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为而来,任务完成了我们就又回去了。道法自然是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读到的最美的诗句,仰望星空之时,我们含泪膜拜老子,让疲惫的灵魂得到一丝安慰,如浑浊的空气中飘来的一阵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