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今年入冬以来似乎格外吝惜南方阳光透亮、温暖适宜的晴好天气,连续一个多月都是阴森森、寒嗖嗖、湿漉漉的,衬得一个人的冬天也是心情郁闷,高兴不起来。
阴冷的天气和热乎乎、香喷喷的美食最配。于是不由得想起那些曾经吃过的乡野美食了。
我这个人向来于吃不甚讲究,平常人家若不是应酬往来工作需要,也不会有什么正儿八经大酒店吃饭的经历,因此,关于吃,倒是那家常得过分的地方特色和乡野小食最合乎心意,也最能满足我对食物的渴望。
印象中第一次离开家是高中时候去蓬壶三中求学。学校食堂除了正常供应一日三餐外,晚上9点半自习结束后,还卖一种叫面线糊的点心,一块钱稠稠的一大碗。到现在还是不知道这种面线糊是如何煮出那种粘腻感觉的,不过吃起来,大概猜得到煮法如下:先把胡萝卜、木耳切成细丝过油炒香,放水,水开后加切得短短的面线,临了扯一把青菜,撒入香菜、蒜苗等调味,最后用地瓜粉勾芡出锅。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阶段,这样的一碗面线价廉味美又最最顶饿,实在是学生时代的顶好选择。不过,装面线糊的搪瓷碗实在是大,食堂打饭的阿姨们又实诚,每次都是满满一大勺装进,满满一大碗,我还记得这么大一碗面线糊吃起来虽然香,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也确实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小时候在家里被奶奶教得好,于粮食向来有一种爱惜敬畏之心,不能轻易浪费。睡觉之前吃下这么一碗面线,顶着一个撑得鼓鼓的肚子去睡觉,那种感觉是又满足又不舒服。因此食堂的面线糊我算是吃得比较少,但是那种粘腻咸香的味道还是跟随着高中的校园生活印象一起停留在了记忆的深处。
三中所在的蓬壶镇是永春内半县最热闹最繁华的所在。镇上也有几种特色小吃令人难以忘怀。首屈一指的当然是蓬壶肉羹汤。镇上会做肉羹汤的店算是不少,但有一家店就是很奇怪,生意特别好,你要问起为什么?原因也说不上来。反正那条街上两家肉羹汤店就是隔壁店面,一模一样的两口铁锅支在门外,也一样的炸豆腐干、炸芋头糕,也一样的号称是老字号,但那家店的生意就是火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等恶劣的天气,我们都宁愿在人多的那家店外面排队等候着,也不愿意上那家人少一点的店吃去。我也曾疑心会不会是习惯使然,还是说这家店的肉羹汤吃起来就是别具风味吧,反正到现在终于还是不知道原因。蓬壶的肉羹汤用的是猪肉,切好加入盐、味精和地瓜粉揉成团,等水烧开后将肉粉团散开放入锅中,调好味道,之后撒入葱花起锅。一晚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肉羹汤就新鲜出炉了。我还记得我们高二的英语老师特别喜欢这一碗肉羹汤。学校上午安排四节课,第二节下课后的休息时间有二十分钟,这位老师下课后总是急匆匆地骑上摩托车到镇上吃一碗肉羹汤后再赶回教室拍着圆滚滚的肚子,一脸满足陶醉地给我们上课。现在想起来,英语老师是一个高高大大、非常和蔼可亲的中年男人,老师的爱人是学校的校医,脸很白,皮肤很好,看起来很时尚,却也很严厉。英语老师虽然教的是英语,但一点也没有morden的感觉,他的脸黑黑的,经常穿着西装衬衣,可是也许是肉羹汤吃多了的缘故,经常露着一个圆滚滚的肚子。上课时老师除了教给我们知识,也会跟我们讲一些社会上的典故、人情往来。老师会吹西洋乐器,组了几个人成立了一支队伍,农村里边有人过世,便有人请他们去弹奏着送葬。老师有时候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他们吹着西洋乐器送葬的经历。他说,出去吹西洋乐器偶尔也会有撞课的时候,这时候就请隔壁班的英语老师代一下课,回来之后用赚的钱请代课老师吃一顿饭也划得来。毕竟那时候出去一趟是近百元的收入啊。老师说起来还是一脸骄傲的样子。这位老师课上的很好,也很敬业,因此,我们在下面听得很想笑,感觉很好玩,只是有时候也会想老师这样做实在朴实得可爱,一点也不像英语老师,也与他西装革履的形象不符,不知道老师当年是怎么娶到那位高冷严厉的校医妻子的。
这是关于蓬壶肉羹汤的记忆。好多年后,我读完大学也回家去另一所学校当了高中语文老师,竟然有一回与当年的英语老师一起搭班监考。褪掉当年老师给我们上课在学生心目中自然加持的师者尊严,与老师久别重逢,我们聊得很开心。记得我当时还问老师,现在还每天去镇上吃一碗肉羹汤吗?答案自然不言而喻,我们相视一笑。一晚肉羹汤在那一瞬间就这样奇妙地串起几年时光,使我们像是一下子穿越回了当年的高中英语课堂,记忆中依稀闻得到肉羹汤满满的香甜气息。 蓬壶还有另外一种美食极富永春特色,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咯摊了。这是一种当地的特色火锅。与重庆火锅不一样,咯摊的汤底料全部都是大骨头熬煮,既美味又营养,是完全可以吃喝的。寒冷的冬天最适宜吃永春咯摊。在木桌前一坐,点几样心水的菜,看老板在木桌中间凹下去的位置架起锅来,倒入大骨头熬煮得发白的汤水,汤烧开后,慢慢加入鸭血、瘦肉粉团、腌好的猪内脏、香菇、青菜等美食,看着食物在锅中翻滚沸腾,热气腾腾将寒冷的空气慢慢扑散,喝着暖暖的汤,吃着热乎乎的食物,冻僵的身体慢慢恢复过来,头脑里边会很神奇地浮现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印象中在永春还吃过一种美食。那时我回家工作,学校位于永春的西北边陲,与安溪接壤。同样是冬天,记得那天的天气极冷,早晨起来去晨读,学校的草坪上厚厚铺着一层似雪非雪的浓霜,南方的冬天没有暖气,天气冷到了极点,薄薄的衣服耐不住从脚底慢慢迁延起来的寒气,那一整天,我一直都是弓腰缩背的。下课后,隔壁老师招呼着一起到镇上走走,于是坐车与他们同行。他们带我去吃卤面。老板家在一都中学隔壁,是那种老式的二层楼结构的土木房子,占地很广,面积很大。厨房里搭着土质灶台,竟然还是用柴火。我们找一个简易包厢坐下来,不久,老板娘就端着满满几大碗卤面上桌。那种农家常用的白色大瓷碗里盛满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卤面,吃得出碗里的香菇,配料的肉明显是农家土猪肉,青菜、蒜苗是自家菜园里栽种的。这是一碗乡间常见的卤面,但因为用料极为讲究,而且是用柴火土灶大锅里烧成,因此,这一碗面我吃得极为香甜。一碗面下去驱散了一整天的寒气抑郁,心情都为之美好起来。
还有一次关于美食的经历是在古田吉巷。吉巷的夜晚很美,晴朗的天空里繁星闪闪,轻柔的微风吹拂着湖边的小树枝条微微摇摆,微风还送来青涩的泥土芬芳,这是久违的乡间夜色美景。人在这样的夜色中易于怀旧也适宜抒情。可惜那天的夜色不对,同行的人也不对。半夜被顶楼一男一女的吵架声吵醒,接下来是重物摔砸地面,听得到女子压抑的哭泣声以及男子暴躁的咒骂声。半夜醒来的我想起了,外面的天空,星星还是依然在眨眼吧,这夜如此沉寂,不知道星星是否听得懂这尘世间男男女女的红尘烦恼,是否斩得断这世间的痴缠爱恋?也许星星不懂是最好的,这样它才能只管浪漫,一点也无须烦恼,就让这寂静的夜独自去承担包容伤心人的爱恨情仇吧。第二天醒来,我顶着个熊猫眼去街上吃早饭。没想到这街上的早餐也和湖边的夜色一样都保留着古风。依然是柴火灶,一口大铁锅里熬煮着发白的骨头汤,汤里煮着瘦肉、猪大肠、豆腐干等食物。客人要什么,店主直接从汤里捞上来撒上葱花。接着继续往锅里添食物,那柴火一直没有停。因此这口锅也一直都是热气腾腾,香气弥漫。这样一碗早餐吃下去,我想起了昨夜哭泣的女子,这种富含烟火气的美食最能唤起人对待生活的勇气。这时候如果给她送上这么一碗热气腾腾的早餐是多大的一种安慰啊。温热的食物吃进肠胃,那撕心裂肺的痛应该也可以得以减轻吧。
当然关于乡野美食的记忆也有很开心的啦。有一回出差,在宁德三都澳,路边的海鲜店。宁德近海,靠海吃海,海鲜是最新鲜的。我是个山里人,对于海鲜并不熟悉,也真心不觉得会有多好吃。但那天我还是觉得我吃到了非常好的美味:清水灼过的虾鲜美无比;小杂鱼用料考究烧得香香的;新鲜的海蛎单是加些姜片和芹菜;还有一种我不知道名字的鱼,有的是骨头,没有多少刺,用酱油、红酒、葱姜蒜等精心烹制,吃起来咸香得宜,非常适宜下饭。一旁的同事家在海边,可以说是从小吃着海鲜长大的,也对这桌饭菜赞不绝口,并且非常得意有经验地冒出了一句金句:吃鱼就是要吃有骨头的鱼,这样才能留点骨头吸吸吸,更有滋味。旁边吃惯海鲜的人都称是,可是这吃海鲜的经验于我却新鲜,于是我也把它记下来。
寒冬腊月说美食,很容易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小火炉也准备好了。天气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你能留下来,和我共饮一杯酒吗?全诗短短二十字,却清新脱俗,白话如常,描绘了一幅寒冬腊月邀客共饮的温暖景象,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我想,很少有人的一生是可以一帆风顺,诸事顺遂的。大多数的人生,都需要我们铆足劲,努力拼搏奋斗,松懈不得。心中的弦崩得紧了,就会有断的一天。因此生活需要仪式感,让我们借以松弛片刻,停下来歇歇气,接着才能更好的上路出发。而一路上遇见的美食美酒就是我们最好的熨帖,停下来,好好地享受一顿美食,让温热的食物安慰受伤的内心,让熟悉的味道唤起我们人生中的美好印象,让享受美食时细心咂摸过的滋味继续丰富我们的人生,这应该才是美食于我们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