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回老家:
这段时间对女儿有所忽略了。
昨天她说想去阿姨家(这段时间都是两边跑),我一看时间是四点多了,就建议她们俩吃了晚饭再散步过去。
女儿突然说:"我现在就想过去,我不想和你呆在一起!"
我表示很震惊,急忙问她:
"为什么?!"
女儿:"没有为什么,我就是想逃避,不想看见你!"
我想了一下,转头问表妹:"你现在想回家吗?爸爸妈妈还没收工,没办法给你做晚饭哦,你要不要先在这里吃饭,吃饱了再过去,然后可以在家里睡,明天再过来。"
表妹爽快采纳了我的建议。
先通情后达理
我问女儿:"是不是很讨厌妈妈管你,一回来就提醒关电视、收手机?"
女儿不像表妹那么自由,她是散养型的,所以特别羡慕,总想和她呆在一起,而且尽量是避开我的。
表妹有一部自己的手机,每天可以无限制的玩、上网、看视频。每每让我看到,我都会忍不住提醒一番。
反省自己,很唠叨,很烦人,难怪女儿这么排斥我,后知后觉了。
我开始对女儿讲"大道理":"你心中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
"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我知道你很讨厌我,但不好意思,我还是你的妈妈,你是我的女儿,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我做错了什么,希望你说出来,我道歉,我改正,可以吗?"
女儿眼睛盯着电视机,不说话。
过了一会,她们俩又上楼了。
我准备做饭的时候,打算上楼叫女儿帮忙照看一下两岁多的小外甥女。她俩趴在大床上看视频,我假装没看见,只是请求她俩下楼帮忙。爽快答应,一下子就跳了下来。
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心情大好,胃口大开,有说有笑的。连小外甥女都很认真地很快速地自己吃,平时她奶奶要喂饭,没有一次可以安坐在餐厅吃完的,吃几口就乱跑。
我留心观察着女儿。
她貌似一扫之前的不愉快,大声赞叹着我炒的肉末:"妈妈,你看!这道菜已经光盘了,哦不对,是光碗了!实在太美味了!"
她接着说:
"你知道吗,我这段时间吃得肚子圆鼓鼓的,一会到阿姨家还吃夜宵呢。我经常做这样的动作(伸懒腰的动作:两只手臂向上伸展),看来我已经长高了不少了。"
我欣慰地看着她,及时肯定她。
面对自己的身高问题,终于有一些正向感觉了:多吃饭、多运动,能增高。
在饭桌上交流,几乎成为一道特色菜,享受其中。
觉察自己这段时间无法走进女儿的内心。儿子有一天打电话说姐姐哭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不知道。回到家看到原本放在抽屉里的相片被女儿拿了出来,放在柜子上。这是女儿小时候的照片。
我心里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她知道自己当了一年多的留守儿童,一直都觉得是爸爸妈妈不要她了,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再多解释也没有用。她一直拿弟弟作对比,为什么弟弟没有当过留守儿童。
这段经历是无法抹去的伤痛。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不会做这样的选择。
现在家里住着一个小小的留守儿童,年纪一般大,也是同一人在照顾,那是小女孩的奶奶,我女儿叫姑妈。
这段时间对女儿的触动很大。
我说错和做错什么了么?
留守儿童很可怜,爸爸妈妈不在身边。
为了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将来,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选择外出打拼,把孩子留在老家。我当年也是这样做的。
没有持证上岗的父母是焦虑的、无助的、无奈的。
停止成长的那些年,让我吃了不少苦头。
回首往事,这些经历,变成一笔笔财富,让我收入囊中。
感恩这所有的一切,让我不断地想要提升自己、突破自己。
当年因为朋友的一句衷告:"你的女儿很像你!"
忧郁的眼神、毫无激情,天天不开心⋯⋯
我要改变自己,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
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
当我一切准备就绪,机会就来了。
与幸福双翼的巜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课程不期而遇。
相见恨晚、走火入魔--成了我评价精品课程的口头禅。
学期结束,我得到了优秀学员的称号,并受邀在结业典礼做分享。
我的课程总结,也得到了老师的大赞。
不是因为我学得有多好,而是因为还在使用传统育儿观念的我频频中招了!
对孩子过多的否定、高标准、不接纳⋯⋯这不是在挖坑吗!
通过系统学习,掌握科学的方法,觉察、反思自己,理论结合实践,应用在生活中,不断累积经验(往往错的比对的多),最后形成自己的能力。
我的每一遍践行作业都邀请女儿做点评,有时候她还问我:"妈妈,你这段时间有没有写作业?记得给我看哦。"
育儿先育己。身教胜于言传。做好孩子的榜样--自我成长的脚步怎能停止?
把幸福双翼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面对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女儿,我的心理年龄急需提升到成年期或以上(父母期),才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努力进入好"朋友"的角色,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儿子跟姐姐是截然不同的性格。我在养育女儿的路上挖的坑,正一步步填上。面对儿子的自信心不足,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引导。两个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有很大区别。女儿选择隐忍、沉默;儿子爱哭,一边哭一边表达需求。
我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不学习,不成长,就无法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性格课程的即将全新上线,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如何因材施教、夫妻双方如何优势互补、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和平共处⋯⋯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