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会第三次记
对上周的作业小做反馈后,针对娟一口气读完韩姐文章一感,韩老师点评:声音、文字都是可以传达我们的能量与感受的!但为何有的文字会触发用脑,看到那个故事;而有的触发用心,体味到那个感受?就如同照镜子,同频你就会收到她的感受,戳到了,感受就会被唤醒。
在心理成长过程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这是个必经状态!家长们有时候会因为当前的一件琐事,心中的某种情感被激活,思绪进入了过去的某个地方,并且在这个时间点上被卡住而陷入了停滞状态。卡的地方不一样呈现的模式就不一样。
从本质上讲,停滞不前意味着幼时的某种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因此与这种经验相关联的行为、想法和情感就可能在当前被激活。你自己的正常发育被阻断了,这只是你遇到的一个困难,不是你的错,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寻求办法成长。
这就是我们读书的态度:可以贴标签,记得不上身---不因为你是那个家长而自责,沉溺于自责游戏。
成长道路上有停滞不前的家长,有些会犯设法补偿孩子的错误。于是教育子女更多是在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们的。这些教育方式催生出五种特别的家长类型,分述如下:
彼得.潘式家长
特点:不愿长大---自己还没有玩醒,没有界限感,最难给孩子安全界限
卡点:3-6岁阶段有创伤卡住
药方:勇敢
实践要点:不上身觉察自己,合理使用控制力,而非惩罚
心理营养介绍:孩子在不同生命阶段,处于不同心理结构,需要不同对待---0~3个月孩子需要无条件积极关注,抱得多,后面放得下;3个月~3岁,父母的稳定亲密是孩子最重要的,退求其次,一个稳定情绪的妈妈很重要;3岁~5岁,赞美认同爱;5~7岁,榜样;7~11岁,孩子属半催眠体,植入什么是什么;11~18岁,逆反。记得这个只是一个大致规律,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是怎么样的,你去观察。
直升机式家长
特点:对世事害怕不已,忧心忡忡。
卡点:卡住他的是比较大的情结,可能与害怕、恐惧、悲伤、绝望,甚至没有被母亲看到的喜悦相关
药方:信任
实践要点:信任生命本身,相信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了解情结也是一个大能量包
潮人式家长
特点:子女缺乏安全感。
卡点:卡在11-18阶段,青春期自我没有完全被表达,他在表达自己,抢了家庭中孩子的序位,孩子有身份危机
药方:树立意识
实践要点:你可以继续潮下去,但要记住,要重视孩子性格培养。
吴和鸣老师曾言:你是我的兄弟,我是你的王。孩子的所有都来自母亲归于母亲。母亲丰盈、慷慨,孩子就能无内疚地给出,赢得一个富饶的世界。
copy型家长
特点:相互依存
卡点:卡在自己的未完成心愿,以致他看不见孩子的真实存在
药方:一家人,但成员各自独立
实践要点:一次性表达(这是我的心愿,你帮我,我认账)邀请能量,而不要“我是为你好”的道德要求绑架。孩子本身希望自己的生命对父母有价值,想帮父母实现愿望。为人父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过去,不对以往没实现的心愿耿耿于怀,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做回自己。如果你做不到,就心安理得地一次性表达。
心理咨询案例:两个11岁男孩相约抢面包店,意在抢,店主聪明逻辑转换成“干活得面包”,心愿未遂,20多年一直在匮乏感的隐形动力下生活,30多岁时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相约抢面包店,好了。
无痛型父母
特点:麻木不仁
卡点:遇到量级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家族性的创伤
药方:做个性情中人
实践要点:修信,直面痛苦,大胆向值得信赖的人倾诉痛苦,值得提醒的是一般人抱持不住这样巨大的痛苦,会两害,通常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比如心理咨询师,再比如宗教。如若两者皆不然,接纳,如其所是。
放下童年、长大成人,做一个成熟的家长!
分组讨论自己属于哪种父母时,猪猪提出一个好问题:孩子没有到一个年龄阶段,我的卡点在那里,那是不是目前养育孩子还体现不出来?
韩老师笑言做心理学工作也如同卖疫苗,心理疫苗,我们提前演习,觉察喊停,3-5年复种一次疫苗,持续学习,就可终身免疫。
心理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分类贴标签,再撕标签的过程,有拿起,才会有放下。本次作业写一个我想讲的我的故事。
记住:往自己身上贴标签,不上身,不自责;往父母身上贴标签,是为了更好理解他们,不要挖坑,到时候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