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时,为什么会觉得累,觉得恐惧,觉得无所适从,觉得自己的底层不够稳定和安全?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防御失效了。人的防御系统是在3岁以后进入学前期和学龄期时,通过不断在环境中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慢慢习得的。正常情况下,这种防御系统具有稳定的自我保护功能,使人获得抵御外界攻击的能力,获得基本安全感。具备了这种安全感,人才能发出自我的攻击性。这是个攻守的游戏,相当于说,自己的大营不是处于空虚的状态,具备很好的防御能力,此时出征四方,才能无往不利,杀伐决断,运筹帷幄。当自己大本营失防,主帅安危无法保障,决策核心随时面临倾覆的情况下,此时无论是远交近攻,都无法安心谋事,随时处于一种堂皇失措的状态。
我自己是何时失去对自我的防御的呢?现在回想起来,是高中时遇到关系上的压力,没有解决的资源,导致攻击性无法在外界释放,从而转向自身,陷入入抑郁的状态。这种抑郁的状态自然痛苦不堪,无法忍受。为了缓解这种隔膜的关系,跳出这种压抑状态,反思时我以为是我自身的对他人的封闭和成见所致,故而解决时,过于去迎合别人,结果丢失了自己,在关系中放弃了自己的防御,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一个泥潭掉入另外一个泥潭,终究没有上岸。
这个差距在哪里呢?正常的情绪流动,是自然的,基于一种感知,感知自己,同时感知别人,发出攻击性,也躲避别人的攻击,就像球场对决一样,在玩一种攻防游戏,随时通过觉察去感知现实,计算得失,发出行动命令。可是破防以后,自己的防守能力没有了,退行到婴儿状态,也就逐渐失去了和外界的连接能力。
在防御健全的状态下,自我才能伸展,内在才能协调和统一,否则就是只能处于退行状态。
扔掉的宝藏,从新捡起来,丢掉的盔甲,重新武装起来,有了保护,一个自我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