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第一周,一封来自一位25岁摄影师的遗书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
这封遗书主人,25岁摄影师鹿道森,已在他写下这封信后投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善良的年轻人在临行前,自己打包好行李寄回家,摄影器具分送给了朋友。
在遗书中,他细数了一些从小到大他不得不经历,但又没在心中彻底翻过去的『坎』。就像他说的,『压垮我的不是一根稻草,是无数的沙粒』,一路的成长在他的心里划下了很多最终也没有抚平的裂痕。
而这个温柔的男孩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波风暴,是从他儿时在校园遭遇的性别霸凌开始的。
因为安静乖巧很礼貌,他显得跟周边调皮捣蛋爱动手的男孩子们格格不入。因为给人感觉像女孩子,他被骂过鸡婆、假妹等字眼。对于正常穿衣,并没有刻意模仿女孩的他来说,不安惶恐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孩童世界里无处可说。
不爱打闹就是『不像男孩』?比别人『弱』就活该受欺负?
今天喜圆想跟大家聊聊有毒的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以及他对男性的伤害。
什么是『有毒的男子气概』?
传统社会中男性的行为规范中,有不少对男性女性均有害的特质。非常明显的有: 支配及贬低女性,使用暴力等。
纽约时报总结了三大类有毒的男子气概特性:
1)压抑情感,掩饰压力。
2)保持外表上的强韧坚毅(hardness)。
3)将暴力视为强大、力量的显示。
『有毒的男子气概』将男性害得不浅
很多传统的男性气质在当下已经不应被提倡,比如最典型的『武力至上』。
如果说旧社会还需要男性以蛮力出头,守住一方家土的话。当下的法治社会中,喜用武力可能反而让原本占理的那一方丢了理。更别说那种师徒以武力『降伏』别人的心态,更是百害而无一利。
2014年贵州校园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初中生陈泗翰在排队时被同学李某恶意踩了好几脚。平时陈泗翰安静内向,但其实并不软弱。对于这没来由的攻击,他质问同学: “你为什么踩我?” 李某回嘴道,“我喜欢踩!”
因为陈泗翰这一句质问,李某几小时后拉帮结派到陈的教室拖走了他。讲他带到楼梯间对他拳打脚踢。单方面的暴力和羞辱还没有让李某满足,为了要彻底制服陈泗翰这个硬骨头,李某约陈单杀。就是你拿一把刀,我拿一把刀地互杀。
陈泗翰不应战。于是陈某又在放学后把陈拉进没有监控的巷子里殴打。这时围观中有人给陈递了一把刀,陈在后背被李某刺伤后终于选择了反击,结果一刀刺入李某胸口。
就这样,李某的生命结束在距离中考还有十几天的时候。15岁的陈泗翰被判有期徒刑8年。
初中生的犯罪中充斥了太多荷尔蒙冲动。这种『打到你服气』的心理是什么时候养成的?是什么样的环境逼着一名不愿惹事的少年最后只能挥刀自保?
一句简单的『Boys will be boys』,已经掩饰了太多对男性教育的忽视。。。武力不该是男性的勋章。试图靠武力征服别人,也许结局只能像上文一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除了包崇尚暴力之外,要求男性不示弱,保持坚毅的形象,也给男性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同时让积压的心理情绪没有渠道疏解。
当男性还在把展示焦虑,伤心等情绪当做『示弱』一样的举动来努力避免的时候,他们也就失去了情绪得到缓解的机会。同时研究指出,压抑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反而会增加陷入抑郁的风险。
201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抑郁情绪的门槛是不分男女的。男性并没有在生理上比女性更能抗压。但因为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男性接受到的有效且足够的心理支持会比女性少,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被诊断为其他症状。
压迫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处理这些问题并不会让这些问题消失。2015年,英国展开的一项面向男性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70%的男性都经历着抑郁情绪,这些来自工作与亲自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会让他们有轻生的想法。
而这种宣扬『强者』的性别文化也让男性处于自保更为封闭。调查显示男性拥有的,能够给予自己心理支持的人际关系要比女性少,与朋友家人之间联系的紧密度也低于女性。
『有毒的男子气概』对女性及社会的影响
武力至上,缺乏情绪出口等因素都导致了男性暴力事件高发的结果。12月1日美国数据研究部门发布了1982-2021年11月间大面积扫射事件中犯罪者的性别统计。数据显示在共计125例事件中,有120例又男性发起,比例超过96%。
除去暴力一类的明显有害特性,有些传统意义上对男性的要求并不是一眼看上去就有害的。比如擅长体育运动,成为家庭支柱等。但单一且无差别化的性别要求阻碍了男性本身更全面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社会中男性的普遍表现。
豆瓣话题『家庭中过时的男性教育』中,排名第一的观点指出男性要面对的一大不公就是,社会要求他们把事业看做自己的生命,同时认为为事业牺牲家庭是男性应该做出的选择。
对此,留言中不乏男网友透露出的无奈,表示自己不得不放弃追求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而去拼命工作,因为搞钱似乎是能让男人抬起头来的最终审判。更多的是网友们分享自己的家庭生活因父亲忽视亲情而产生裂痕的案例。
另一个豆瓣话题专注讨论了父亲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缺位,会造成什么影响。
讨论中网友给出的亲身体验包括,女性会『不知如何跟异性相处』,有人会出现
『拼命逞强,试图填补父亲的角色』,『缺乏安全感』等情况。
也许就像豆瓣话题中说的,在女性越来越独立自主的同时,对男性的教育却从来没有跟上。在奉行暴力,压抑自己的情绪等有毒男性气质的环境中,男性也是性别教育的受害者。平权的道路上,我们不该落下任何一个性别。
就像鹿道森说的『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爱而不是伤害』。
就让玫瑰长成玫瑰,松柏长成松柏。
文献:
Ford, B., Lam, P., John, O.and Mauss, I., 2021.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benefits of accepting negative emotions and thoughts: Laboratory, diary, and longitudinal evidence.. News, A.B.C. (n.d.). Men
More Affected than Woman by Ups and Downs of Relationships. [online] ABC News.
Available at: https://abcnews.go.com/Health/MindMoodNews/men-susceptible-women-relationship-woes-study-finds/story?id=10877651.
Khan, A.R., Ratele, K. andArendse, N. (2020). Men, Suicide, and Covid-19: Critical Masculinity Analysesand Interventions. Postdigit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Hamlett,M. (2019). Men Have No Friends and Women Bear the Burden. [online] Harper’sBAZAAR. Available at: https://www.harpersbazaar.com/culture/features/a27259689/toxic-masculinity-male-friendships-emotional-labor-men-rely-on-women/.
McKenzie,S.K., Collings, S., Jenkin, G. and River, J. (2018). Masculinity, SocialConnectedness, and Mental Health: Men’s Diverse Patterns of Practice. AmericanJournal of Men’s Health, [online] 12(5), pp.1247–1261. Available at: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42169/.
今日小问:
对男性的传统教育中有什么是你觉得改了的吗?
你是怎么理解『男性气质』的?
请跟我们分享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