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人际关系,通常会想到与别人的关系,但其实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则是与自己的关系。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不妨问自己下面这几个重要的问题:
1.我接纳我自己吗?
2.我的内心富足吗?
3.我感觉自己幸福吗?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说明你与自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你与周围的人也一定相处的很和谐与融洽,你的生命状态也一定是生机勃勃的。
但大多数人感觉生活有很多的烦恼与痛苦,人们往往会把这些烦恼归因于外在人与环境,这会使他们对外界有很多的愤怒、报怨、嫉妒、仇恨等,但其实根源在于与自己的关系。
这源于对外在过多的渴望与期待,大多跟早年成长过程中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有关。有些时候,人们会把外界对自己的行为看做成是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和重视等,这是把外在的态度当做成衡量自己价值感的标尺了。
但这个标尺恰恰应该存在于自己的内在,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自我价值感的权力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上。但人们之所以非常在乎外界人的眼光和态度,也是一种习得的思维模式,这跟早年的成长背景有关。
重要性和归属感的需求是人的两大基本需求,如果早年成长过程中被重要养育人严重的忽视或贬低,人们便会感觉自己是微不足道的或伤心欲绝,并带着愤怒和怨恨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同时也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上。
直到成年,如果不能够向内觉知自己,便会一直带着这样的思维模式和关系位置来与周围人互动。但其实我们真的如早年养育者看待我们那样的微不足道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其实那只是曾经的一种体验被记住了,成为大脑中的一种错误观念,但那不是真实的。任何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成长历史和轨迹,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独特的经历,才成就了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人这一生也至始至终都是在体验不同生命阶段的不同经历。
我的母亲在逐渐变老的过程中,慢慢地感觉到身体功能的逐渐减退,当她拄着拐棍抱怨自己说:“人老了,什么用也没有了!”这个时候她的状态是非常的低落的。但当她转变思维,意识到已经将近80岁的自己还能够借助拐棍走路时,她又抿嘴一笑地说:“快80了还能走动,这不是很好吗!”这就是接纳自己带来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感觉内心是贫瘠的,即便银行存折中的钱是富余的,但他也感觉不到自己的富足。因此我们要不断向自己内心的账户中存款,要存下乐观与丰盛。我们的内心就如同一片田地,如果我们不去精心地耕耘而任其荒芜,即被环境所主宰而充满了愤怒和怨恨等负性能量,那我们的生命状态就是贫乏和无力的。 而如果我们愿意用爱和慈悲去播种我们的内心,便会收获喜悦和富足。
爱是一门修行的功课。有时看似“给予”实则是“获得”,有句话说,“爱出则爱返,福往则福来”。我们往往错以为金钱会带来安定,但心灵的存折,需要存的恰恰不是金钱,而是积极正性的能量。
幸福并不取决于外界物质的多与少,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我们能否让自己处于一个安静祥和的状态,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幸福。有的人会一直感觉自己拥有的不够多,但其实我们拥有的已经很多,就看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哪里。
我们会习以为常每天的生活,也会感觉日子是在一层不变中没有波澜,有时甚至会感到厌倦、无聊或乏味,但如果我们能够带着感激之心来看待生活的点滴赐予,来庆贺每一刻的拥有,平常的生活便有了别样的滋味。
这源于我们相信自己内在具有创造性,可以创造美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