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传统的点心铺每月都会推出符合时令的糕点。暖春有樱花染成粉色的樱饼;炎夏有风铃形状的彩色羊羹;凉秋有葡萄陷的雪媚娘;寒冬有小猪模样的亥子饼。这些漂亮的甜点都有同一个名字——“和菓子”。
“和菓子”意为“日本的甜点”,中文写作“和果子”。“和”指代日本。“菓子”一词指代甜点。
日本最初的点心要追溯到日本的上古时期。绳纹时代(公元前1万2千年至公元前200年)的日本处于新石器时代,物资十分匮乏,只有天然的水果和植物的果实可以作为饭余的点心,它们是日本最原始的甜点。进入绳纹时代后期,日本人学会了粉碎蒸煮等谷物加工技术,开始制作人工甜品。日本最初人工制作的甜点是“餅”,一种类似年糕的点心。之后,他们又发明了“団子”,即面丸子。这两样甜点被誉为和果子的祖先。直到现在,和果子中依然有大量的餅类和団子类食物。
直到奈良时代中期,日本国内没有砂糖,人们只能从发芽的米麦中提取麦芽糖作为甜味剂。这种制糖法被称作“飴”,麦芽糖被称作“水飴”。尔后,日本人发现把爬山虎等葡萄科植物的藤蔓用水煮,可以熬制出有甜味的糖浆。这些糖浆被称作“甘葛”。对于缺乏糖的日本来说,“甘葛”是非常好的甜味剂,一直都是皇室的贡品,只有少数贵族可以享用。这段时间,和果子的发展缓慢。
公元630年~894年,日本派出遣唐使向中国学习。日本留学生归国后不仅给日本带回来了中国优秀的文化和知识,还一并带回了唐代精美的食物。当时最易于保存的食物是唐代的干果糕点,它们很快在日本贵族中流行,被称作“唐果子”。唐果子花样繁多,味道甜美,震惊了奈良时代的日本贵族。要知道当时日本的甜点不是“餅”(年糕),就是“団子”(丸子)。他们不曾想到仅仅用米、麦、豆类就可以做出精美的点心。贵族们对唐果子爱不释手,纷纷要求匠人们仿做,做好的果子一般用来供奉神明。受到唐果子的影响,日本本邦的甜点工艺了很大的提升,摆脱了原始落后的状态,走上了精造的道路。
鎌倉時代初期,临济宗的初祖荣西禅师将茶道从南宋带回日本,日本茶道盛行一时。茶道席间需要佐配点心,一般是用各种肉类熬制成的羹,一共有48种,称作“48羹”。由于禅宗的僧人不能食用肉类,他们便用麦、豆类、葛粉等物熬制成羹状物代替肉,制作成“羊羹”。经过不断改良,特别是寒天的发现,羊羹慢慢地成为了和果子重要的组成部分。
室町时代末期,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来到日本。他们给日本带来了本国的甜点,史称“南蛮果子”。南蛮果子在日本的流行,使得蛋糕、面包等制作技法传入日本,给和果子增添了新鲜的血液,拓展了和果子的领域,著名的金平糖、有平糖均是来源于南蛮果子。
进入到江户时期,和果子的制作工艺有了巨大的发展。江户时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和平,这为和果子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京都的京果子和江户(现东京)的上果子的相互竞争,促进了和果子工艺的进步。寒天的广泛使用,使得羊羹的造型更加容易,“炼羊羹”在江户时代盛行一时。砂糖也变得充裕,甜点在制作更加容易出新。在江户时代这两百年中,和果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区别于中国和西式的甜点,新式的和果子层出不穷。现在日本的传统和果子都可以在江户时期的书籍找到原型。
明治时期,西方近代的甜点传入日本,被称作“洋果子”。洋果子体系繁复,味道甜美,但他没有像唐果子和南蛮果子融合到和果子中。此时的和果子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审美体系,和果子只是吸收洋果子的技艺。打发奶油、硬性发泡等技术广泛运用在和果子的制作中。洋果子并没有能像唐果子、南蛮果子直接参与构建到和果子的体系。直到现在,日本的和果子和洋果子依然各自行径在不同的道路上,偶有交集。
由于日本属于季风性气候地区,四季分明,加之地域狭窄,各地的气候相对一致,使得日本人有着“季节风物”的传统。以前制作和果子只能依靠当季的食材。所以传统和果子店铺都会依据时节推出相应的和果子。纵使现今日本的物产已经丰富了,和果子里却季节风物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日本的街头,买一个小小的和果子,便马上能在其方寸间感受到季节的气息。
参考资料:
1、日本和果子协会 http://www.wagashi.or.jp/
2、京都茶寮 http://www.kyoto-saryo.jp/
3、绿寿庵清水 http://www.konpeito.c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