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先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圣人,也是公认的儒家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随声携带的印章上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他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相信很多人肯定都知道知行合一,但是如何去理解,对我们今天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帮助,也是我们大家关注的话题。
关于知与行,那个更重要,有人说:“理论指导实践”,“知”比较重要;又有人说:“实践出真知”,“行比较重要”;而王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
也就是知行不分家,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注意,行是知的功夫,他们本是一体。如果“知”是读万卷书,那行就是行万里路。
读书和实践都很重要,一个人只读书,不去应用,就是理想家甚至空想家;一个人不读书只是行路,即使你行万里路也不一定找到目标,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就如同蒙着眼睛低头拉车的驴子一样,虽然在行动,可结果永远不会到来。
古人之所以将知与行分开,是因为有人完全不认真思考观察,只是随意做事,胡作非为,因此必须给他讲“知”的道理,他才能清醒的做事。
还有一种人,不切实际,漫天空想,又完全不愿意行动,只是靠主观猜想、捕风捉影,因此必须教他“行”的道理,这样才能正确的“知”。
那何为知行合一呢?
举例:当我们看见一束花时,我们会心生喜欢,如果看到花是知,那喜欢上花就是行,我们在看到花的一瞬间就会生出喜欢之心,中间没有停顿和间隔的,这个知中就有行存在了。
有人又说:“我知道孝顺父母,我心里面一直装着父母,只是没有时间陪他们,没做过孝顺父母的事情”。试想一下,正是因为你做了孝顺父母的事,别人才认为你是一个孝顺的人,如果你没做孝顺父母的事,说明你根本不知道孝顺,不懂得孝顺,知而不行,只是不知。
就像我们今天很多人会讲,学习没有用,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里面“学”是学习,而“习”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复习,第二是实践和应用。
所以今天“学习”的含义是学习知识并应用知识,而不是简单的了解知识,我们今天很多人的学习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学到的知识没有应用,这和没学习有什么区别呢?
对照今天的自己,我们曾经说过多少个“我都知道”,当你心里面装满了“我都知道”这四个字时,你就会慢慢的变得自以为是,变得傲慢和自负,失去了求知做事的谦卑之心,一个成大事之人,他不会通过语言说自己有多厉害,而是拿实际行动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不等于做好,做好不等于做专,做专不等于做精。
懂得了知行合一的道理,我们就不会成为只想不做的空想家,不会成为只知道道理而不会应用的书呆子;也不会成为只做而不思考的傻瓜,任凭摔多少次跟头也不会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