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飞深度思考016:如何积累时间复利让每一天都增值

1

在持续的自我训练中,我们需要对自身提出明确的要求。这种训练应当具备两个核心特征:一是周期足够长,二是能够真正进入深度状态。

为此,我计划将每段录音的时长控制在15分钟左右,虽然实际时长可能略有浮动,但目标是保持创作的稳定性,以确保听众在训练或聆听过程中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在项目初期,我始终强调一个原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给自己充分的尝试时间。最初阶段,我们往往无法预知结果,但必须设定明确的时限。

例如,我的录音项目计划持续1,000个小时。通过公开分享这1,000个小时的内容,大家可以观察我的成长轨迹,包括状态的起伏与坚持的过程。

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将与我一同快速成长,而最大的受益者永远是行动者。

2

如果你在聆听中有所启发,不妨尝试同样的挑战——投入1,000个小时进行公开表达训练。

将内容公开分享到网络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人都会认真聆听你的每一句话。

然而,只要坚持输出高质量的内容,就会逐渐吸引更多人。你的思想将激发他人的生命力,甚至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

这种善意的传递具有连锁效应,一个人的努力可以带动更多人。

我的目标正是通过示范,证明普通人只要付诸行动,同样可以取得卓越的成果。

生活中值得投入的事情很多。我常制定长达30年甚至50年的计划,为了避免被早期习惯压垮,我会在尝试阶段将任务时长设定为300至1,000个小时。

例如,录音项目作为语音写作的升级版,在AI技术的辅助下效率显著提升,因此我计划坚持1,000个小时。

3

通过公开分享这1,000个小时或1,000万字的成果,我希望展示习惯养成的关键要素,以及日常思考的积累过程。更长远的目标是,这些内容在20年后依然具有价值。

例如,未来回听20年前的录音时,仍能从中获得启发。因此,输出指向未来的内容尤为重要。

我可能会提前许下20年后的愿望,或录制给孩子的寄语——当他们成年时,这些内容将提醒他们成为独立思考的人,并养成记录的习惯。这种习惯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具有深远意义。

时间记录是我从2013年9月开始实践的习惯,后来发展为APP和书籍,帮助许多人坚持超过7年。

通过记录,人们能清晰识别时间分配,优化生活效率。不同人生阶段的时间结构各有特点,例如:孩子3岁前需要大量陪伴;3-6岁注重互动;6-12岁则需更多探索现实世界的机会。

作为父母,拓宽自身认知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这种引导并非强制,而是提供选择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有限的选择权中培养独立性。

生活中许多“没办法”的时刻,实则是未提前规划的结果。若能提前5到10年准备,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例如,孩子的成长需要阶段性投入,幼儿时期的安全感建立至关重要,而成年后事业投入则更顺理成章。

因此,用20到30年的视角规划人生,在合适阶段做合适的事,是长期主义的核心。

4

我在《时间复利》一书强调:将简单事情做到极致,就能在有限维度创造巨大可能。

写作和阅读是典型的复利行为,短期效果不明显,但长期坚持会显现价值。复利的前提是内容经得起时间考验,且需要多维度探索。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指出,创新源于长期积累而非瞬间灵感。

持续创作的状态比等待灵感更重要,真正的佳作往往诞生于日常耕耘中。

未来,我会保持更自然的创作状态,比如录音中休息或喝水也不中断,通过高频更新维持创造力。

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时每天投入12小时,历时18个月。我也希望找到值得如此投入的作品,并在过程中享受乐趣。若能找到一两件愿意全心投入的事,人生会更为精彩。

每年我会设定具体目标:2022年完成1,000场直播,2024年制作1,000个视频,2025年计划录音1,000个小时(或完成1,000万字写作)。这些目标的核心并非结果本身,而是通过行动创造价值。

例如,“挣钱”应聚焦于贡献而非索取,只有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或服务,回报才会随之而来。

持续的创作状态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能力,未来必将带来丰硕成果。

我希望这些分享能帮助更多人改善生活。随着探讨的深入,更多有价值的洞见将逐渐浮现——这正是深度思考与长期坚持的意义所在。

剑飞深度思考的核心观点与认知总结

一、长期训练的核心逻辑

  1. 基础要求
  • 训练需满足两个条件:长期周期(如1000小时)和深度投入状态
  • 通过固定时长(如15分钟录音)保持输出稳定性
  1. 公开承诺的价值
  • 公开目标(如1000小时录音)借助外部监督强化坚持
  • 行动者比旁观者收获更大,鼓励听众参与实践

二、时间复利与习惯养成

  1. 复利思维的本质
  • 简单行为长期坚持(如写作、阅读)会产生指数级回报
  • 关键条件:内容需经时间检验 + 多维度探索(非单一重复)
  1. 习惯落地方案
  • 分阶段设定目标(300-1000小时尝试期,30-50年长期规划)
  • 案例:时间记录习惯(2013年至今)→ 衍生出APP、书籍,帮助用户优化时间分配

三、人生阶段的战略规划

  1. 阶段适配原则
  • 不同人生阶段需匹配不同重心(如孩子3岁前重陪伴,成年后重事业)
  • "没办法"本质是未提前规划,需以5-10年为维度提前准备
  1. 教育观延伸
  • 父母需先提升认知,才能为孩子提供选择权(非强制安排)
  • 通过具体实践(如实地探访历史人物故居)培养孩子独立思考

四、创作与创新的真相

  1. 持续创作>等待灵感
  • 德鲁克理论:创新源于日常积累,非偶然灵感
  • 保持创作状态(如每日更新)比追求单次爆款更重要
  1. 价值创造心法
  • 挣钱本质是贡献价值(用脑力/体力/资源解决问题)
  • 案例: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每天12小时,证明极致投入的必要性

核心金句提炼

  • "真正的复利,是把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事情做到极致"
  • "创作状态本身比创作什么更重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