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出校门进入社会后,却发现为平衡物质与精神的追求,我们觉得越来越浮躁与无助。“只要……,一切都会安好!”可能是一句空洞的借口,有可能那种你认为的情况永远不会发生。我们认为的“解脱”究竟去哪儿了呢?
请看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生观:
1、享乐主义——及时行乐,逃避痛苦。
2、忍辱负重——忙碌奔波,以为只要怎么样就好了。
3、丧失意义——烦恼无助,认为怎样努力都好不了。
4、真正幸福——珍惜当下,追寻目标。
第一类人“享乐主义”。不会太多考虑久远的事情,认为“开心就好!以后的事情再说!”“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在提升自己的方面准备不够充分。
在大学时代,我会看到有一部分大学生拿学费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物质生活。比如成群结交聚餐喝酒、唱K、网吧熬夜打游戏,互联网疯狂购物等。这些娱乐性消费表明一部分大学生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是肤浅的,但也不能否认其背后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是社会环境造就享乐的物质基础;第二是信息爆炸时代社交媒体引发的价值观误导;第三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中过度期望和不当控制会让孩子在校园内充满压抑情绪,一旦有了自由的空间就大肆爆发。“有条件的教育和无条件的爱。”是有效的教育理念。
孩子追求两类自我价值,归属感和价值感。父母理应对孩子有所期望、并适度干预,同时要为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比如父母在做决定的时候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一件小事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是有分量的,提升了价值感。有时我们认为对孩子好可能做法欠妥,导致孩子内心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一点儿都不重要。这表明我们的主观感受和孩子想法之间是有差距的,教育需要注重理念、方法。
同时,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指无条件接纳孩子爆发的任何情绪,而是用“同理心倾听”的做法。即与孩子共同承担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急于划清界限。
比如孩子打碎了玻璃杯,父母如果不是立刻说“已经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看吧!”而是说“这只杯子爸爸很喜欢,现在看到打碎了我心里很难过!希望你能在下次客厅里奔跑的时候注意一点好吗?”然后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样起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莫让孩子感觉到犯错之后就立刻失去了父母的爱。而是让孩子知道,即便你没有达到爸爸妈妈的要求,我们依然爱你,这种爱是无条件的,但是有原则、边界!
第二类人“忍辱负重”。认为“只要能吃苦、努力、外加一点运气,我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牺牲眼前快乐,只为谋取更大的幸福!”“一定要学会隐忍!”“等我考上名牌大学,就可以轻松啦!”
试想一下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语?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我们的人生是追求过程呢?还是执着于结果呢?中庸之道告诉我们如果一味追求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以期获得幸福的方法是会不可取的。
老师、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只要你高中三年肯吃苦,一定会有辉煌的未来!”“没事的,爸爸看到你很勤奋,吃点苦没关系,就要有拼搏的精神!”这样的话语很有道理。而如果能够提升孩子的思维方式,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并且是一种享受过程,那么就不用等到踏上大学校门后,为工作而焦虑时用另外的话语再次进行抚慰。
强化思维方式,不是用不假思索的语句以期换回孩子的勤奋吃苦,并考上好大学。我们可以通过传播快乐学习的理念让孩子收获更好的学习体验。不仅是在学校,出校门进入社会后也依然坚持不断地提升自己。你会发现,孩子会变得更能抗挫。
我们人生中一定不止考大学这件事。尽早培养孩子的强大内心让他不仅在学业上如愿所成,更能在将来社会工作中表现出色。
第三类人“丧失意义”。认为“我不行”“我肯定做不到”“算了就这样吧!”无助非天生而是臆想出来的。通过努力可以摆脱的东西,但是他就认为自己不能摆脱,听任摆布没有自信。
形成这种思维方式有多种原因,其中涉及教育层面的问题。我身边有一位同学,从小到大都是父母捧着长大。自上幼儿园起——小升初父母帮助介绍;学校遇到被欺负的情况父母就立刻气势汹汹地赶赴现场给予“指导”;中考、高考借父母在教育局的关系考上重点高中、大学;甚至找工作、谈恋爱也经由父母介绍。
按照常人看起来似乎“一帆风顺”。但是他自己每次遇到父母为他介绍对象的时候都拒绝,拒绝的理由是“我感觉自己都配不上她!“我不结婚了!”“我就一辈子待在这个工作岗位吧!”。
父母对孩子过度护航使得孩子失去经历、试错、跌倒滚爬的机会。孩子的人格失衡,导致缺乏自信、自暴自弃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子女可能也会非常努力、求上进。不过抗挫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被保护起来的生活。
所以丧失意义的思维方式有时不一定会发生在家庭条件非常艰苦的孩子身上。所以说,教育过程中应让孩子去接受生活的考验。毕竟,孩子总是要独立的。
第四类人“真正幸福”。任何时候都能专注于当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且他们获得的满足感永远都是最及时最深刻的,认为“我很快乐,我的未来也会很美好!”
学习三阶段理应带给孩子快乐、幸福的体验——
①未知时的探索
②求知时的过程
③获知后的应用
对孩子来说,学习不应是忍耐的过程,希望及早从痛苦中解脱,一旦解脱就认为舒适是幸福,实则不然。要学会享受学习的每一片刻,因为当下即是最好的呈现。
通过学习改变观念,要有规划、目标。最终是否能实现是不确定的,目标是意义而不是结局,享受过程路途很重要。
我以前经常会想长大后如何才能攀登上财富的高峰。大学法律专业的我,在刻苦复习司法考试却差七分没有通过的情况下,没有选择复考、读研、或是追求所谓“稳定”的工作,去银行、考公务员,而是选择立刻工作——做保险。
我的理念就是:如果家庭生活拮据我会怎么办?我必须尽快工作实践才是!历经保险、金融、教育工作后,我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创业路途艰辛,遇到了种种挫折后,我曾一度迷茫。能让我振作起来的是我妻子、母亲的不断激励与支持、让我重振旗鼓开始第二次创业。当下时刻就是最年轻的自己。为未来,也享受当下奋斗的过程。
我信奉三件事:学习、行动、改变。我希望为少儿教育领域的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而不是通过憧憬以期换回别墅、游艇等奢华的物质生活来赋予我前进的动力。因为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也就意味着失去其他的东西!
我现在很幸福,将来也会很幸福。我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好比在课堂上陪伴孩子们快乐地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充满着面对生活的微笑与自信。
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生观没有对与错之分。认清现状有助于我们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合适、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孩子铺就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