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张同学一起,看了“恐袭波士顿”。在广安门电影院,也算是培训的意外收获吧,居然斜对面就有一家电影院,而且时间还挺合适的。
电影采用了半纪录片形式,真实的监控和演员的表演穿插,最后还有受害者的采访。除了类型片中常见的侦破过程、枪战,它还有一个爱的主题在里面。也就是说遇到了这个袭击呢,本来是悲剧,但是人们更加坚强,因为更加有爱。这也使这部影片没有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枪战片或者悬疑片,是本片导演比较有想法的地方。好多人提到前面那些片段可能比较拖沓,我在看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但是现在,我觉得倒是可以理解。导演开篇从了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角度,展现受害者,包括警察的平凡而温馨的生活,也是一种对恐怖袭击者的无声谴责。还有那个后来被劫持又跑掉的小伙子,因为阻止抢枪而遇害的警察,都增加了感情线,我个人觉得也是为了突出的爱的主题。
关于男主角,他是整个影片主要角色中唯一一个虚构的。有人对演员的表演大加赞赏,也有人说画蛇添足,使人们不能了解真实的破案过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一个到处出现,无所不能的男主角,不也是美国影片的风格吗?
最后也没说嫌犯照片是谁透露给电视台的。那个FBI信誓旦旦要揪出内鬼,结果后来一句没提。我觉得这应该是虚构的情节,毕竟内鬼安給哪方都不合适。我倒是愿意相信是警方干的。
至于半纪录片风格,也是争议点之一。我倒是挺欣赏的。尤其是那对截肢的夫妇,2年后丈夫再次参加波士顿马拉松,讲跑过最后一个弯,到了当年的爆炸地点,我真的哭了。有人说残忍,这部影片是在受害者伤口上撒盐,但是通过片尾的采访,我感觉到了这些人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仍然在奋斗努力着。
爱与坚强。
看多了中国主旋律影片,来一部美国主旋律,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