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对高血压的独特认知
中医虽无 “高血压” 这一病名,但在古代典籍中对其相关症状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 的记载,指出此病与肝肾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高血压可参考 “头痛”“眩晕病” 诊治,主要与心、肝、脾、肾有关。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对于血脉正常搏动意义重大,高血压病变与心相关。肝为刚脏主阳,肝火上炎则肝阳上亢,且肝主疏泄,若失疏泄会酿生痰湿,导致疾病。脾若受损,运化失常会酿生痰湿或气血生化不足,诱发高血压。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可充养清窍,肾精不足或肾阴不足会导致阴虚阳亢,引发高血压。
不同病因会导致不同症状表现。情志失常,如长期精神紧张、恼怒忧思,会造成肝气内郁,郁久化火,耗伤肝阴,出现头痛、头晕、易怒等症状。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会致湿浊内生,火灼津液成痰,阻滞脉络,引发头痛、头晕。内伤虚损,劳伤过度和年老肾虚会使肾阴不足,肝失所养,导致高血压。
古代医家观点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有密切关系。《丹溪心法》提到 “无痰不眩、无痰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现代中医大多认为高血压病的病机为气血阴阳失调,而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常是导致气血阴阳失调的重要原因。
二、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原理
(一)情志因素与高血压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失调,进而引起血压上升。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肝火上炎。正如《黄帝内经》所云:“怒则气上”,不良情绪使得肝气上逆,扰乱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例如,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久而久之可能引发高血压。
(二)饮食因素与高血压
饮食过量或过咸、过油腻的食物都可能导致高血压。中医认为,高盐饮食会引起肝胆不和,进而诱发高血压。过食肥甘厚味,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痰浊上扰清空,从而使血压升高。据统计,每日摄入盐量超过 6 克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
(三)脏器功能失调与高血压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肾虚、心火旺盛等都是导致高血压的原因。若脏腑功能发生失调,则会影响到气血的正常循环,进而引起血压升高。例如,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不足或肾阴不足会导致阴虚阳亢,引发高血压。肝主疏泄,若失疏泄会酿生痰湿,导致疾病。
(四)外界环境与高血压
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高血压。患者长时间处于噪音、光照不足的环境中,或者工作过度疲劳,都容易引起血压升高。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快,长期处于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发高血压。
(五)血液循环不畅与高血压
中医认为,如果经络不畅,血液经过病灶时就会发生不畅。进而,肝肾受损,导致高血压的出现。当人体经络不通时,气血运行受阻,无法正常滋养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高血压。
中医治疗高血压以调理气血为主要手段,是因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针灸、中药和气功等技术,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同时,饮食调理、运动锻炼以及保持心态稳定等方面的指导,也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医降血压的多元方法
(一)穴位按摩与针灸
中医的穴位按摩与针灸在缓解高血压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 1、2 跖骨之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针刺太冲可起到调和气血、疏肝理气、柔肝熄风、定眩降压的功效。对于因肝气郁结、肝火上炎导致的高血压,刺激太冲穴能使肝气疏泄条达,阴阳平衡,辅助降低血压。
后溪穴位于小肠经上,握拳时,小指指尖所指的手掌横纹头的地方便是后溪穴。刺激后溪穴可以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减轻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这是因为小肠经与脖颈外侧到脑后部这一区域相连通,刺激后溪穴能通过经络反射,达到缓解颈部肌肉紧张的目的。
涌泉穴位于足底中心凹陷处,是人体十二个经脉之一的肾经起始穴。按摩涌泉穴位,可以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使血管收缩,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效果。多项研究表明,按摩涌泉穴位可以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且效果较为稳定持久。按摩涌泉穴位时,可以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按压,力度以感到一定的酸胀感为宜。时间以每次 10 - 15 分钟为宜,每天可按摩 2 - 3 次,每次间隔不少于 1 小时。
(二)药物治疗
中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配伍治疗高血压。
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中药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潜阳;栀子、黄芩、丹皮苦寒、清泻肝热;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牛膝、益母草、白芍活血、调血、引血下行;夜交藤养心安神。如果肝阳上亢化火,可加夏枯草、龙胆草、大黄。如果肝肾亏虚,可加枸杞、白芍、山萸肉。也可用菊花、决明子、天麻,泡水代茶饮。
肝肾阴虚型高血压出现在高血压病的中期,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龟苓膏等。例如杞菊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枸杞子和菊花,具有滋阴养肝、清热明目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表现为头晕、耳鸣、视力下降等症状。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组成:枸杞子 10 克,菊花 10 克、熟地黄 15 克、山萸肉 10 克、怀山药 15 克、丹皮 8 克、泽泻 9 克、茯苓 9 克、龟板 15 克、生牡蛎 30 克、丹参 15 克。方中山萸肉、熟地黄、枸杞子、怀山药滋补肝肾之阴;泽泻清泻肾火;丹皮清泻肝火;茯苓淡渗利湿;龟板、生牡蛎滋阴潜阳;菊花清疏肝热、醒头目;丹参活血安神。
对于痰浊阻滞型高血压,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本方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但阴虚阳亢,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宜使用本品。
四、中医缓解高血压的特色途径
中医治疗高血压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以下为大家详细介绍几种特色治法。
(一)清肝解热法
适用于肝火旺盛所致的高血压。当人体肝火上炎时,会出现头痛、目赤、口苦等症状,同时血压也会升高。此时采用清肝解热法,可清除肝火,缓解症状。常用的中药有龙胆草、栀子、黄芩等。龙胆草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栀子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黄芩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据临床研究表明,使用清肝解热法治疗高血压,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症状。
(二)平肝熄风法
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平肝熄风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当肝阳上亢时,会出现头晕、头痛、烦躁易怒等症状。平肝熄风法的主要原则是平肝潜阳、熄风止痉。常用的中药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天麻具有平肝熄风、祛风通络的作用;钩藤能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石决明可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临床实践证明,平肝熄风法能够有效降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缓解症状。
(三)滋阴潜阳法
适用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症状。滋阴潜阳法的目的是滋养阴液、潜降阳气。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黄、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等。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熟地黄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女贞子可滋补肝肾、明目乌发;旱莲草能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研究显示,滋阴潜阳法对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补阴和阳法
对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补阴和阳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补阴和阳法的目的是补充阴液、温补肾阳。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山萸肉、仙灵脾、杜仲等。熟地黄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山萸肉可补益肝肾、涩精固脱;仙灵脾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杜仲能补肝肾、强筋骨。临床应用表明,补阴和阳法对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五)特殊治法
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肝郁气滞、化火上冲所致的高血压。常用逍遥散或四逆散加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等。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功效;四逆散能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行气活血法:适用于气血瘀滞、肝阳偏亢所致的高血压。常用血府逐瘀汤加钩藤、天麻、珍珠母等。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降胃安中法:适用于胃火不降、冲气上逆所致的高血压。常用《金匮要略》奔豚汤加生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等。
温肝散寒法:适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高血压。常用吴茱萸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
温化痰饮法:适用于脾胃阳虚、痰饮内阻、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高血压。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味。
温阳利水法:适用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水气上凌或浊邪上逆所致的高血压。用真武汤加味。
解表散寒法:适用于高血压病兼夹外感风寒,营卫失和,太阳经输不利者。表实用葛根汤,表虚用桂枝加葛根汤。
五、中医调理高血压的方剂选择
中医在调理高血压时,会根据不同的病机选择合适的方剂,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以下分别介绍天麻钩藤饮、归脾汤、左归丸、半夏白术天麻汤在高血压调理中的应用。
(一)天麻钩藤饮
方剂组成及功效:天麻钩藤饮出自《杂病证治新义》,由益母草、夜交藤、桑寄生、天麻、钩藤、石决明、盐杜仲、栀子等药材组成。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治疗。
适用症状: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眩晕伴头目胀痛,面红耳赤,舌苔黄,脉弦数。此方剂通过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来缓解高血压引起的不适症状。
临床效果:多项临床试验证明,天麻钩藤饮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它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功能,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传统的西药治疗相比,天麻钩藤饮在副作用上较小,并且对于一些轻度高血压患者效果较好。
(二)归脾汤
方剂组成及功效:归脾汤出自《济生方》,由酸枣仁、灸甘草、远志、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材组成。具有补益气血,调养心脾的功效,主要用于气血亏虚型高血压的治疗。
适用症状:以血压升高,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神疲自汗,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等为主要症状。通过调养心脾,补充气血,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身体状况。
临床效果:归脾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高血压是一种较为温和、综合的中医治疗方案。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身体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但要注意,治疗高血压应该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三)左归丸
方剂组成及功效:左归丸由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牛膝、龟甲胶、鹿角胶、菟丝子等中药组成。有滋肾、补阴的功效,可用于高血压属肾精不足者。
适用症状:临床一般用于缓解腰酸膝软、盗汗遗精、神疲口燥等症状还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老年痴呆症、慢性肾炎、腰肌劳损、不孕等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左归丸可以通过调节肾虚,改善肾脏功能,从而辅助控制血压。
临床效果:左归丸能够起到降血压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相对较为缓和,主要表现为能够减少人体的紧张情绪,降低血压的上升趋势,但对于特别严重的高血压病患者来说,左归丸可能需要辅以其他药物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左归丸还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改善心脏的功能,保障人体的正常代谢,从而达到缓解高血压症状的效果。
(四)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剂组成及功效: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由半夏、甘草、蔓荆子、白术、天麻、茯苓等药材组成。具有燥湿化痰、健脾祛湿的功效,通常用于高血压属痰湿中阻者。
适用症状:以血压升高,头重如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为主要症状特点。通过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来缓解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的症状。
临床效果: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以通过调节人体代谢平衡、促进水分代谢、辅助治疗高血压、养肝明目、解热镇静、平抑肝阳的作用,起到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在使用该方剂时,应该注意合理用药,遵循医嘱,避免激发患者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