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 89 年的连续创业者,徐伟凡缺少余佳文、温成辉、刘克楠头顶上的光环,也不是大家眼中的 “创业新贵”。但他的创业历程,或许是距离同龄人最近、最容易复制的一段人生轨迹。
他一共有过三次创业经历,前两次在大学、后一次在工作后。谈起这些过往的事迹,徐伟凡只是轻描淡写:“当时没有融资的概念,项目做一做就停了,就当是积累经验。” 不过,正是前三次创业的经历,才为今天的项目提供了产品线索,环环相扣。
走进 “桔子热线” 位于漕河泾的办公室,记者第一感受是,这是一家很沉闷的公司。每个人待在工位上,一言不发。整个气氛如凝固一般,让访客也不敢大声说话。这样的公司,怎么看也不像做陌生人社交 App 的。
“你好,我是徐伟凡。” 可这位虚岁 27 的创业者,言谈举止明明在告诉我们:其实我是 70 后,其实我已经做过很多家公司。跟那些爱出风头的 90 后创业者相比,徐伟凡更像是个生意人。
保持低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想成为一名实干家,而不是 “演说家”。在成长经历中,哇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对他的影响最大。
他也不喜欢画大饼,从大学期间的创业开始,实现自我造血是最坚实的目标。现在看来,徐伟凡当时的每个项目,出发点都很具前瞻性。最关键的一点,他不像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创业而创业。
与第一桶金擦肩而过
第一个项目是基于飞信的校园手机报,这其实就是今天的微信订阅号。当时,飞信是唯一用户基数庞大,而流量免费的平台。并且,飞信在校园市场拥有巨大影响力。作为联合创办人之一,徐伟凡与上海财大的同学,准备借助飞信来打造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当时他负责校园的地推,由于是第一个创业项目,老徐在项目止步不前时一度丧失信心,最终退出了团队。结果,这个项目并未失败,反而一直坚持了 2 年多时间,并取得了数百万元的净利润。
“遗憾肯定是有的,错判了这个项目的潜力。” 徐伟凡说,“不过当时我其实去忙另外一个项目了。” 老徐口中的第二个项目,指的是一个校园团购平台。
他看准的商机是,对于大学生消费频次较高的商品,比如鼠标、键盘、充电宝等,采取集中订单、统一批发模式。比如,有超过 10 个人要购买某型号游戏键盘,徐伟凡就拿着这个订单去找淘宝店家批发,获取中间的差价。
到货后,快递员无需挨个去打电话,只需把货物放到徐伟凡那里即可。然后由他发短信通知已经到货,同学们再利用中午的时间去取即可。这样既降低商品单价,也解决了最后 50 米的物流问题。
算起来,这是徐伟凡在校创业中一个比较成功的项目——尽管在折腾了三个月后,整个团队才净赚 1.5 万元。但是,在这个喜欢折腾的上海年轻人眼里,这个项目所带来的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它第一次验证了徐伟凡对一个商业模式的判断,并成功践行之。
差点开发出了一款 “无秘”
在经历过几次校园创业后,徐伟凡并没有像很多创业偶像那样,毕业立刻投入创业中。他觉得,比起创业,在职场锻炼个人的意志与社交能力,要更加重要一些。而在工商银行和汇付天下的经历,也确实帮助他积累了重要人脉。
“我比较看重人脉,我是个生意人。” 徐伟凡在接受采访时,时常强调 “生意人” 这个词眼。与众多崇拜扎克伯格(Facebook 创始人)、彼得 · 泰尔(硅谷知名投资人)等的 “鸡血式” 创业者不同,老徐对这些人物无感。
“我不喜欢被神化的人,放在中国要讲中国的事情。说白了,我觉得那些彼得 · 泰尔啥的都是互联网成功学。” 老徐直白地讲出他心中的想法。
一个对徐伟凡产生深刻影响的事情,是他在汇付天下时做的一个内部孵化项目。这是一个支付系统,当时解决了金融系统中的某个小难题。在他的主导下,该项目孵化成功。借此机会,老徐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创业也可以用别人的钱。
“大学时代的创业,完全没有融资的意识。” 老徐自嘲道,“那时不知道天使投资是什么。” 到了 2014 年中,恰逢移动互联网创业热潮,徐伟凡跟校友蒋承再次 “下海”。这次,他们改变了思维方式:先做个产品融到天使再说。
受益于在上个东家的孵化经历,老徐对互联网创投的操作已经轻车熟路。在自掏腰包十几万后,他们的第一款产品“微喇叭” 诞生。这是一个基于 LBS 技术的信息分享平台,比如你站在腾讯办公楼下,可以向平台上的人咨询哪里有好吃的餐厅?
事实证明,这种大而全的、毫无章法的信息共享是做不下去的。一批试用用户登录后,根本不知道它是干嘛用的。很快,“微喇叭” 转型为校内 “微喇叭”,还是专注在徐伟凡热衷的校园市场。
与产品原型不同,校内“微喇叭” 专注在二手物品的交易、校园活动上。实践证明,在校大学生们对这个产品压根也不 “感冒”。他们更倾向通过专门的二手物品网站去交易。“微喇叭” 被迫再次转型。
此时,徐伟凡辞职创业投入的资金几乎快烧光,团队面临要么再转型、要么先散伙的境地。这样尴尬的创业开端,与他在大企业内部做孵化项目时的安逸行程强烈对比。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假面科技诞生。
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徐伟凡打造了一款叫做 “假面” 的匿名社区——依然是基于校园。在这个平台上,注册用户可以畅所欲言,唯独不知道真实身份。从概念上讲,这就是今天火爆一时的 “无秘”。
为了让社区更有秩序,“假面” 划分了不同的话题。可是,这跟百度贴吧可以按照主题精准聚集人群不同,匿名社区划分不同区域就是徒劳的。“整个社区很混乱,大家根本不管所谓的话题。” 徐伟凡回忆道。
杂乱无章的社区环境,打破了假面团队最后的幻想。与无秘可以绑定微信好友关系不同,假面这款产品没有任何社交关系链做依托,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没有管理员和规则约束百度贴吧。
还是 “男女那点事”
社交网络的原始驱动力,如 Facebook 的发迹史所呈现的,是男、女两性之间的交互产生的能量所驱动。MySpace 的沉沦,也在佐证凭借兴趣点聚集起来的人群是多么脆弱。在假面陷入困境时,上海的新进创投抛出了橄榄枝。
虽然假面这款产品并不成功,但投资人看重的是徐伟凡团队的实力。在拿到第一笔天使投资不久后,他们把目光转移到了“男女那点事儿” 上。这件事的起因非常有意思。
在运作多款产品均告失败后,徐伟凡团队内部就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激烈讨论。是不是继续做社交产品?还是趁着拿到了天使投资投身到更热的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老徐是金融行业出身)?
在这段时间,徐伟凡常独自待在家里,足不出户。他很烦闷,为何第一次正式进入互联网圈创业,结果这么不尽人意?这跟他之前的预期差距很大。他决定闭关思考;而在这段时间,原本就不擅社交的他,变得更加孤独、内向。
“那段时间,一个人在家,想找个人说说话都很难。” 老徐回忆道。这也不过是一年前的事情,但对他的影响很大。虽然拿到了一笔钱,但投资人的期待、家人的期待、合伙人的期待,给他造成了无形的压力。他开始在陌陌上找人聊天,倾诉心中的苦水。
在一个午后,刚睡午觉起来的徐伟凡迅速拿起了电话,他打给 CTO 蒋承:“我们干脆做一个陌生人电话吧!” “为什么呢?” “你不觉得陌陌很低效吗?跟十个人 say hi,九个不回复。唯一回复你的,要么是个微商、要么是 O2O。”
老徐口中的 “O2O”,指的是陌陌等平台存在的皮条客账号。如果你是男性用户,你需要主动出击搭讪女性用户;如果你是女性用户,尽管会有人来找你,但开头第一句通常是“约嘛?”
这也是为何陌陌在后期主推群组功能,那实际上是在移动端重构了百度贴吧。单纯的陌生人社交,已经无法支撑陌陌。“我们要做就做个简单、粗暴的东西出来。” 徐伟凡说。
3 个月后,在 2014 年 11 月份,桔子热线上线了。这个产品就主推一个功能:匿名通话。用户登录后,可以浏览其他用户,也可以选择一键接通。跟陌陌不同,桔子热线能最快速地连接两个(异性)用户。
这个速度差不多可以缩短至 10 秒内,比在陌陌上不断打招呼高效多了。最关键的是,由于是直接语音沟通,所以不会存在遇到僵尸用户的情形。目前,在高峰期使用桔子热线,排队接通的人数最高时有 50 多人。当由于匹配速度快,所以等待时间最长不会超过三分钟。
产品原型是基于男性用户的需求出发的,所以徐伟凡想吸引更可能多的女性用户进来。
摆脱了繁琐的产品理念,假面科技的思维方式变得更直接:让女性用户可以赚钱。这个看起来粗暴的办法,使得桔子热线平台如今的男、女用户比例,达到了 4:6。
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虽然总注册用户迄今才超过 70 万人,但却做到了陌陌、微聚、探探等都无法企及的男女比例。女性用户的增加,会吸引更多男性用户进来;更多的男性用户,创造了更多的付费通话需求;更多的付费用户,又会吸引更多女性用户进来。这样,在桔子热线平台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我们最好的时候,曾到过 App Store 免费社交应用排行的第 9 名。” 徐伟凡介绍。第 9 名虽然不是多么突出的成就,但对于一款用户量还未达百万人,且刚上线 1 年的产品来说,实属不易。
“其实,我最骄傲的一件事是,有的女用户已经月入过万了。”
“那你不担心灰色地带吗?这听起来像是陪聊…”
“肯定会有,但我们有防范机制。”
为此,桔子热线采取了举报与抽检双重机制,来应对每个陌生人社交平台都会面临的“擦边球” 问题。
做移动互联网产品就要简单、粗暴,尤其是怎对 90 后、95 后,以及 00 后推出的产品。事实证明,桔子热线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抛开社区、群组、交易等大而全的思维模式,这一个小而精的产品获得了用户和资本的一致青睐。
不久后,俞敏洪旗下的洪泰基金找到了徐伟凡,领投了假面科技成立以来的第二笔高达千万人民币的融资。
“估值都大几千万了,有什么感受?”
“这些都是虚的,我是个商人,商人要赚钱才是实实在在的。”
接受完记者采访,徐伟凡的未婚妻来电。那是他通过自家的桔子热线认识的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