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心灵成长的领域,我们常讲“支持生命成长”,要有“服务者之心”。也就是说,从服务生命的角度,我们要把支持生命成长放在首位,透过支持生命而去获得自我成长,而非为了自我成长而去支持生命。然而,即使有这样的因果关系差异,如何在本性的“利己”和实质的“利他”中去作“合一”呢?我的理解是,连接。
在我的大学阶段曾经写过一篇小文,我至今仍记得题目,叫“谈人的绝对自私性”,当时纯为批判“绝对意义上”的“大公无私”论,大意是即使有些人的行为是“利他”和“公益”的,但“做好事”是因为自己的价值观认为应该那样做,其本质往往也是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仍然是“自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即便是透过支持生命去获得自我成长,其终极还是自我成长,那支持生命的意义又在哪呢?来来去去还是回到自己身上;但你如果说支持生命成长与我的自我成长无关或者说优先于自我的成长,显然也是有问题的;况且,无论孰先孰后,“支持生命成长”这个意识或潜意识,总是自己做出来的选择,难道这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吗?
关键在于我们如果把“我的成长”和“他的成长”割裂开来,便使到“我”、“他”以及“世界(系统)”之间缺少了连接。
系统排列是一个桥梁,让当事人的意识看到潜意识,也让人看到自己与世界的连接;支持生命成长,支持当事人看到自己与世界的连接的同时,支持者自身不仅与被支持者产生连接,与世界(系统)也进行着连接;本质上这个连接就是多元的连接,是整体系统的连接。
无论是以自我成长为先,抑或是为了自我成长而支持生命成长,其终究的问题在于,把自己与世界(系统)的连接割裂了,堕入了零维的深渊,只能成为无根之木,不得滋养。
而把自己贡献出来,融入到这万千世界中,则如水滴入大海,不仅与其他水滴亲密无间,也与整个系统的成长为伍,你我皆大海,焉能不辽阔。
须弥纳于芥子,我们贡献的不是自己,是自己与世界的连接;我们为之贡献的也不是对方,而是系统,是爱的法则,是生命成长的方向。
佛本无大乘小乘,那些号称“做大爱”者,不见须弥,而只见“一己之爱”者,不得菩提。你我皆为万千世界一粒沙,服务者之心,便是见沙如见世界,待沙如待世界,而已。
外篇1——独立和连接
前段时间跟一些人聊天,或是工作坊里面看到一些做练习的同学,常听到这样的感叹:我连接(或独立)比较好,就是独立(或连接)差了点。
最开始还不觉意,后来越听越有问题,我们都烂熟两句话,“在孕育中突破,在独立中连接”,倘若“连接”出问题的话,能“独立”到哪去?反之亦然,如果“独立”有状况,“连接”又能好到哪?把“独立”和“连接”给搞成二元对立了,这本身就是低维度的啊。
举个例子(当然不止于此):
“独立”和“连接”,本就是一种状态下的两种表述,不存在哪个好哪个不好,正如阴阳平衡,“阴差”则“阳错”,反之亦然。
用两句话自省,
重连接轻独立,不啻于作茧自缚;
重独立轻连接,好比是飞蛾扑火。
外篇2——陪伴是最好的疗愈
自己切实的体会。
记得刚上完导师班那会(其实至今仍然存在),对太太动则“你觉察一下……”、“你这个问题的底层是……”(谁让她也上了排列NLP)。可是有用吗?掉入有道理比有效果更重要的坑了。
越着急想帮她她越抗拒,甚至把自己也给搭进去。后来,一句“爱全部的她”点醒了我,不接纳她的某些行为其实就是不接纳她,不接纳她其实就是不接纳自己。
便不再急了,便提醒自己,别再“看谁谁都是傻X”,就算看到她的某些问题,也要先看看自己对于她的这些问题的态度,看看自己于这些坑,“我”(的情绪)是什么?然后,陪着她,躺在坑里数星星。
慢慢的,发现她觉察能力越来越强,或者应该说,发现我看到她的觉察的能力越来越强。
前段时间,机缘巧合之下,她去上了一个“沙盘疗愈”的课程,回来跟我说:其实,陪伴是最好的疗愈,在我作为一个沙盘疗愈师的时候,我要做的最最重要的是,全身心地陪伴当事人,TA自己都会有疗愈的能力;原来,每一粒沙子都有疗愈的能量;我也看到,之前我面对你面对孩子的时候的那种状态,我看到了。
我说,我们都是一粒沙子,这个世界也是;同时,一片树叶、一滴露水、一阵风、一场雨……都是沙子。也许,每一种疗愈方式的本质,都是在让某个个体与这个世界连接,连接的方式有千千种,殊途同归。谢谢你让我看到。
要平视,不要俯视;要陪伴,不要推动。服务者之心也许就是,贡献出自己,陪她(他)一起数星星,共同与这个世界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