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1.2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了吧!”
有子,名叫有若,是孔子的第三代学生。比孔子小33岁,很年轻。有若长得很像孔子,在孔子去世以后,很多人怀念孔子,他们就让有若假装成孔子的样子,坐到台上去讲课,以怀念孔子。佛陀的弟子也作过同样的事情。
整个《论语》当中,只有2个人被称为“子”,一个是有若(有子),另一个是曾参(曾子)。曾子和有子称为“子”,是因为后人怀疑《论语》这部书是这两个人的学生编的。所以,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老师称作“子”。
孝是对父母,弟是对同辈。“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简单理解,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和睦的人,品行一定差不到哪里去吧。无论和其交友还是共事,都可以放宽一些心吧。
那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如何去理解和修习这种“孝弟”呢?
一个人如果作事只有抓住了“根本”,才可以“本立而道生”!
因为时常我们在注重个人修行的过程中,往往脱离了实际的生活,抛开一切现实去追求纯粹的“高境界”,但这实际上是剑走偏锋,成为了一种孤傲,俗称为“忘本”吧。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根本,一个根基,一个抓手,这样才能让生命的大树枝繁叶茂,蓬勃而有力量。
那么到底什么是这个“根本”呢?
有子就说,首先你就要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能够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
因为一个人和家人相处的模式,就是他与人和人相处的模式。一个人如果连家庭都搞不和睦,与之共事,必然是会有隐患的。
家庭关系是我们最大的一个道场啊,如果这个“根本”都掌控不好,又怎么能掌控更大的社会关系呢?
因此,我们想要立业,先要立本!但“立本”不是什么壮志凌云,宏伟大业。而是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尽量地做好,要在自己最能够使上劲儿的家庭当中,努力地做一个成功的人。
因此要想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先在家里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母,先成为一个能对家庭有贡献的人吧。
推荐《掌控习惯》:如果我们每天能调整一点我们的为习惯,那么在一年后五年后,将会收获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人们总是会高估一年的变化,但人们也会低估5~10年的变化。可往往我们希望我们能在一年之内甚至几个月之内出现巨大的变化。
你要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语言,你要小心你的语言,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行动,因为它会变成你的习惯,你要小心你的习惯,因为它会成为你的命运。
——撒切尔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