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往事里扯出来的关于粽子的记忆很少,香喷喷、热腾腾的感觉一半带着如今的臆想,总觉得那搁置在竹篮里的油汪汪的粽子和油条的情景亦真亦幻,也不知道是做梦还是真的有过那样的场景。
小时候,一半因为贫穷,一半因为忙碌,我妈从来没有自己制作过特色吃食,更不存在专门买来供我们解馋。除了过年的时候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平日里的节日什么的都是凑凑合合就过去了,家里除了小麦玉米,也不曾见过更多的杂粮,像产量不高的花生芝麻什么的,都不会占用解决温饱的土地去耕种。所以,我们对吃的,不怎么讲究。常常单调地啃着凉蒸馍喝着玉米糁汤对付,偶尔有一顿土豆菜就算改善生活。
后来长大了,虽然生活渐渐地好了起来,想吃什么轻易而举就能满足,可曾经对美食产生的强烈欲望反而好像只留在了记忆深处,小时候那种对鲜有的食物过于敏感的嗅觉也不复存在。正月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都只剩下一种莫须有的执念,拥有却再不期待。
如今还不怎么喜欢吃粽子,因为每次吃的粽子都是在大街上买的成品粽子,有时候吃到的枣有股酸酸的味道,有时候还能吃到硌牙的小石子,有时候拆开了粽叶才闻到一股不同于新鲜粽子那种淡淡的芦苇香味,而是怪味,说不上来的气息会瞬间堵塞了原本想大快朵颐的味蕾。以至于每次端午节,别人都买些粽子回去应节,我却对端午节一大早上就堆积如山的粽子堆敬而远之。
自己包粽子的想法源于孩子,而孩子的想法源于他在一天中午放学途中看到有人在饭店门口大量制作粽子的过程激起了他的好奇心。回来兴高采烈地问我会不会制作粽子。看他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想想小时候自己也曾如此期待过节的心情,我答应他放假了会跟他一起制作粽子。
米和大枣早不属鲜奇之物,家里缺的只有用来包裹粽子的苇叶,当即决定去超市买来,万事俱备,只等开工。
端午节假期终于在孩子的期盼里到来了,一听说我要开始制作粽子了,平时坐在电视前叫都叫不动的孩子立刻来了精神,跟在我的身后摩拳擦掌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情,我告诉他制作粽子之前需要先把材料处理一下,他高兴地承担了清洗大枣的任务,我也把花生和大米各自用水洗净泡发,粽子叶是已经处理好了的,只需要清洗一遍就可以使用,因为从来没有制作过,特意在等待过程中从度娘那里查找了可行的制作方案并仔细研读了注意事项,知道了米该泡到什么程度,知道了懒人制作粽子的妙招,知道了如何防止粽子可能出现的撑破皮溢出来的状况。还顺便考问一下孩子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意义,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
终于,在孩子失去等待的耐性之前,花生、大枣和米粒都吸足了水分,拿过特意用饮料瓶子做成的包粽子神器准备开工时,却发现百密里还是漏了一疏——没有准备用来捆粽子的棉线。大写的尴尬,连忙翻箱倒柜,却只有缝衣服的细线,只好给粽子君多缠几圈了……
在孩子殷切期待的目光中,包粽子开工了,虽然事先做足了功课,现实里的材料却还是不那么顺手,把两张粽子叶叠起来卷成漏斗状,但是尖尖的那头不能漏米,搁在辅助工具里,一勺子米下去,卷成的粽子叶又散开了,只好把米倒进盆里重新开始,第二次还好,捏的紧紧的,生怕它再次“露馅”,两勺米几颗花生,又放了一颗大枣,又放上几勺米,特意把米墩的瓷瓷实实的,用留出来的叶子裹紧,用细线扎好,把多余的叶子剪掉,一个应该是三角形但最后却以一个不规则形状示人的粽子就包好了。第二个比第一个好些,第三个更不错,慢慢的,就包的更像粽子了,孩子很想上手制作,却因为试了半天怎么也无法驾驭那些粽子叶只好作罢,但他还是一会给我捶捶背,一会给我扇扇风,让我在劳作中体会到孩子的热情和对我的心疼,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二十个粽子终于在一上午的忙碌中诞生了,孩子把锅里接上水烧开,我把我们的作品一个个轻轻地放入水中,一股清香就在屋里弥漫开来,合着这个端午节赐予的幸福,在心头萦绕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