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愤怒”掌权而习惯性压制,妈妈“悲伤”掌权而更加体贴;狗狗的一根筋,猫咪的行事神秘诡异……细节好评!
——你希望自己由哪个小人掌权呢?如果长期处于一种环境,不加以“管制”,小人会不会都变成一种模样呢?像是大巴司机因为长期烦躁只有愤怒……
重大打击像是我说的“和自己撕裂”,重建后我们了解每段回忆不单是有悲伤、快乐、愤怒、厌恶、恐惧单一构成。当快乐染上悲伤的色彩才更有意义,于是我们不再安于小时候“简单的快乐”了。每种性格和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吸血鬼不止代表恐惧也代表浪漫。想好多好多,探索好多好多,也许是因为青春期,也许不是。不再依赖别人的眼光活着,不再是“我快乐因为你们希望我快乐”。
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必然会丢掉些什么,是什么呢?我不知道,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小时候的假想玩伴叫什么名字了,也不记得有过多少个芭比娃娃;只记得自己喜欢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假装在给别人讲故事,记得我喜欢把桌子椅子呼啦圈跳绳书本堆放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像电视里的真人秀那样玩儿闯关游戏。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大脑会自己清理记忆,可能是一种应激反应,也可能是单纯地觉得用不上占地方。既然大脑都不想让你记得,你为什么还要纠结于此呢?”而且既然是忘了就不会记得“忘了”吧。
——可是事情往往没有这么简单,这就是“初恋寻找”工作的必要。因为真的有“我记得我忘了,但我忘了我忘了什么”的情况a!
回到电影中的五个小主人公,感受过悲伤才能更加体贴别人的情绪,恐惧同时使人格外谨慎,厌恶也能激发“时尚灵感”。似乎情绪与性格、能力的联系十分紧密。
TA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那种无谓的快乐过渡到理解了“快乐与悲伤总是共存,不能一分为二”,是快乐本身的成长。
最后,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控制情绪还是情绪控制我们?”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吧。我们做出一个决定可能受到情绪、记忆(可能掌控于情绪)、潜意识(夜间把守非常不牢靠)、思维的共同影响。像是愤怒拧进去的那个“出走回家”灯泡,也是在女孩儿主观接受后才被按进去的。
——但这样的分析容易出问题:拆成了这么多部分之后,主观是什么?女孩儿是什么?我是什么?
btw 喜欢里面的一段对话——
"Oh no, these facts and opinions look so similar."
"Don't worry about it. It's all the time."
然后TA们把那些积木一股脑装进盒子里了。
没看懂:一些没有被运上思维列车的抽象思想为什么要被烧掉?
“抽象化→解构→失去形状→失去颜色”这是物体"被消化"的过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