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见一个人对着手机嘴角疯狂上扬,不是恋爱对象在屏幕那头say嗨,多半是她的CP在线发糖了;如果你看见一个人平白无故突然颧骨升天,不用问,多半又是想起她的CP来了……
为什么嗑CP如此上头?
首先来说一说什么是CP,CP就是英文couple的缩写,原本是情侣的意思,后来被用在同人文化圈,指人物间的配对。
不过,随着嗑学家们的“专业素养”日益进化,CP已经不单单局限于男女之情了,现在的CP不仅放宽了性别这个限制,还可以跨世纪、跨种族、跨越山和大海、冲出地球冲出宇宙了。
就连《哈利波特》的杀人魔伏地魔和《红楼梦》的娇弱林黛玉这样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都能被嗑学家们扯到一起。这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不!这是“嗑学”的进步!只要胆子大,就天天有糖吃。
嗑CP和嗑瓜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过过春节的我们向来都知道,一旦我们开始嗑瓜子,就好像中了魔咒一样,一直嗑一直嗑,越嗑越想嗑,即便嗑得口干舌燥,手还是停不下来。
这是因为瓜子壳给人享用美味制造了一点小障碍,但克服起来又很简单,而且还很容易掌握技巧,日臻熟练。最重要的是每几秒钟磕一颗,我们马上就能吃到瓜子仁作为奖励。这形成了一次次绝佳的即时反馈,激励着我们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
而我们嗑CP怎么嗑,碍于某些原因,导演、平台想给我们糖吃不能直截了当地给放出来,于是我们看完电视剧二刷三刷扒细节,扒完细节追花絮,写文剪视频努力分析再创作逐帧逐帧拼凑成自己理想的HE。
这不直给的糖就相当于瓜子壳那小小的障碍,但基于网友们的神通广大、集思广益,这点障碍根本算不了什么,而且还很容易掌握技巧,日臻熟练。
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大数据、流量和资本的力量,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会持续性推荐我们喜欢看的,综艺节目、直播、采访统统挤破了头去请他们出来营业。这一次次绝佳的、官方的、非官方的及时反馈,激励着我们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上头了上头了!越嗑越停不下来。
比自己谈恋爱更让人兴奋的是看别人搞对象
2005年,一篇发表于《神经生理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的研究显示,雄性小白鼠看到交配期的雌性小白鼠时分泌的多巴胺量,超过了它们真正交配时分泌的量,换句话来说,更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其实是追求的过程,而非得到这一结果。(此段来源于果壳)
“间接性想谈恋爱,持续性对单身上瘾”这是现当代社畜的常态。恋爱也是要成本的,在打工搞钱的同时还要金钱、时间、感情还有私密空间。买件衣服都要货比三家,找个未来可能要住在一起的另一半更要小心谨慎,更可怕的是遇人不淑,相处半生,最后落得个伤痕累累,还不得全身而退。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某些热门恋爱话题的评论下,总有这么一句话:“不谈恋爱,屁事没有”。这时候,CP就是我们的光啊,把对甜甜的恋爱的浪漫想象放在CP身上,伤害值不就小得多了吗?
影视剧、综艺本身就赋予了CP饱满的背景和人设,再加上两人或合理、或放肆的营业互动,经身为嗑学家的我们稍加想象创作后,就是糖呀,笔在我们手里,此刻我们就是编剧,是上帝视角,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岂不是爽翻了!
即便有些CP在宣传期结束之后就分道扬镳,更甚者在宣传期就不好好营业,嗑学家们也不会被刀得有多严重,顶多就是骂两句,然后跳到另一个坑,继续嗑!铁打的嗑学家,流水的CP,只要跑得够快,房子塌了身上也沾不到一点灰。这不比自己谈恋爱更省钱更省心更容易全身而退吗?图的就是一个开心快乐!嗑就完事了。
图源网络/水印处,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