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提到,“回也,非助我者也”,颜回,不是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因为他“于吾言无所不说”,他对于我说的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后来朱子对颜回有一个很好的评价,他说这句话看起来孔子是有点不满意颜回,但是从侧面看,颜回对孔子所说的道理都能默识心中。你说到哪他能领会到哪儿,既能领会,敏而好学,同时又非常谦卑。
颜回贯彻的就是“为己”之学,我心里明白就行,不去耍弄小聪明。孔子欣赏颜回首先是因为颜回好学,其次是颜回谦恭,再次是颜回聪明,能理解他的“道”,所以后来孔子几乎是想把颜回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但是非常遗憾,颜回英年早逝。
孔子有一次夸奖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箪食”指一竹筒饭,说明他家里非常贫穷,连像样的碗都没有,“一瓢饮”,葫芦长熟了,切开两半,去除里面的东西,两边壳就是瓢,可以浮在水缸上面,这些说明颜回家里很贫穷。“在陋巷”,在简陋的巷子里,家里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看到他这样赤贫的生活状况不能忍受,甚至对他产生一种同情,但是颜回不改其乐,“不改”说明他本来就很快乐,在简陋的状态中,幸福指数依然很高,因为颜回压根没把物质上的富有当作自己的追求,他求的是“道”,所以这就达到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操守、追求。别人看我可能会很同情,但是我觉得更同情他人,这就是一种境界。
历史上称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因为他家境贫寒,另外他非常勤奋,从来没见他懈怠过。颜回可能是用功过度,最后英年早逝,孔子非常伤心,说了一句话,“天丧予,天丧予!”老天啊,你真的要灭了我啊!颜回死去的前一年,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就去世了,当时孔鲤只有50岁,孔子70岁,但是历史上还没怎么记载,孔子的儿子死了以后他伤心的故事,记载的反而是他弟子死了以后他很伤心,说明孔子把弟子当作自己精神的后裔,他把很多学生都视若己出。
他评价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这六字箴言,就是不把自己的怒火强加到无辜的人身上,其实就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度;颜回“不迁怒”,向内求,也是“为己之学”的表现。“不貳过”就是他有一个过错,知道以后绝对不会犯第二次。贤者一生都在为自己修枝打杈,不断改正自己的毛病,他的毛病越来越少。
颜回去世以后,鲁哀公曾问孔子,弟子里谁最好学,孔子脱口而出,“有颜回者好学”。孔子形容颜回,“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现在的学生里面,没有比颜回更好学的了。其实很多学生学习水平很高,可是孔子都不认为他们是好学的,为什么呢?因为学术上的追求往往是求知求学,还是有点向外求,真正的向内求是修养自己。
孔子的学问并非纸上学问,而是身内的学问,不是像如今所说的要读书考试,而是做人要明礼、行道,这一点非常重要,颜回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