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表哥的大女儿小时候乖巧活泼,聪明伶俐,每次舅舅说到自己的孙女,嘴角都挂着微笑。可是等孩子长大读书了,学习习惯很不好,上小学一年级作业每天都拖到很晚,旁边必须有人监督才行。刚开始表嫂监督,表嫂教到崩溃,推给表哥。表哥每天工作下班还要监督女儿作业,想想也是心累!还有学东西没有恒心,学画画学了一个学期就不学,学钢琴只学了一个月。
我分析其中原因,过度溺爱的成分较多。因为一家人的宠爱,对孩子百般爱护,有些事应该孩子自己完成的,总觉得孩子太小,让孩子失去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以至于孩子做什么事都是无所谓态度!
一种行为的形成不是一天变成这样的,有时候结果一样,原因不同。
当问题发生时,埋怨孩子是没有用的,毕竟他们年纪尚小,有时候大人做事都会拖拉,更何况孩子!
打骂更是没有用的,如果问题可以用暴力解决,那教育孩子未免太简单了。
所以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方可及时有效解决问题!
总结孩子拖拉行为的出现,家长的原因有这些!
一.总是喜欢对孩子说“不”
时常听到家长说:“不要再看电视了,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不好!”或者说“不要到处乱跑!不要东张西望!”等等,总是喜欢用否定的方式来告诫孩子不要做什么。
大人可以尝试用这种否定的语言跟自己说说看,看看自己听到后是一种什么感受,我想肯定不是什么好的感受,那对于孩子同样不喜欢。事实证明,这样否定言语,并不会让孩子感觉到愉快。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别去想那头粉红色的大象”,测试者被要求不能去想象屋子里有一头粉红色的大象,实验发现,这其实很难做到,越是不想,脑子里越是充斥着“粉红色的大象”。
比如说亿亿看电视时间太长,我通常跟他这样说:“宝贝你看外面的天气真好,你跟妈妈一起去爬山吧!或者说宝贝天快下雨了,你帮妈妈一起收衣服吧!我们一起去看小蚂蚁们搬家吧!......”
这样以一种行为替代另一种行为,效果要好很多!
二.过分溺爱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凡事都依着孩子,孩子开始出现做事磨蹭的迹象时,家长们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纠正坏毛病。
更为重要的是,家长一定不要给孩子任何可以拖拉的借口,如发现孩子出现拖拉的苗头,一定要及时制止,不能用溺爱来对待此种不好的习惯。
我对亿亿是特别疼爱他的,总希望给他最好的,凡事有求必应。但是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我是很严格的。自从他会自己吃饭之后,我都是该吃饭的时间必须大家一起吃饭,不会像有的孩子需要爷爷奶奶追着后面喂饭。不能吃饭时玩玩具,也不能玩玩具时又看电视,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这样孩子的专注力就强。一般亿亿玩玩具,看书能持续很长时间,以后就不用为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伤神!
三.不断催促,越催越慢
在孩子磨叽的时候,无论谁都会催,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适度让孩子增加紧迫感是可以的,因为孩子在六岁以前,缺乏对时间的认知,需要家长适当的提醒和引导。
但是这种紧迫感不能过度,孩子是孩子,他们的思维跟大人是不一样的,不能以大人的思维来对待孩子。
在孩子做一件事时,不要催促他赶紧做下一件事,甚至用更多事情来让他快一点,这样会使孩子分散注意力,甚至在紧张之下反而不知道做什么了。
连大人都不喜欢在自己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有人在耳边催“快点快点......”更别说孩子了。
为何催孩子会越催越慢?
孩子在能够处理自己的事情时,当父母强加管理,孩子就会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才能变成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他会用更久的时间去摸索自我内心的感受,到底是该听父母的,还是只做我自己。
孩子会把“快”归结为是父母的,“慢”是我的。
于是,对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会认为,我就应该就是做我的,“慢”才是属于我,你们的“快”我跟不上。
孩子的“慢”被您的“快”入侵了,他开始迷失自我,做事越来越拖拉,孩子开始反感父母,开始与家长抗争,开始咬着嘴唇气鼓鼓的与您顶嘴,甚至用那纯真的眼睛开始瞪着你。
不如换一个思路:发现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比较快时,就表扬。比如说,发现儿子今天吃饭速度比较快,就鼓励“儿子,你看你今天吃饭速度真快,而且一粒米都没有掉地上。妈妈为你感到高兴!”
一般的孩子都较为看重来自外界的承认或认同,表扬和鼓励,相比于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积极动机。
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也就越高,做事就不会拖拉。
四. 包办孩子该做的事情
孩子早晨起床磨蹭,家长急得又是嚷嚷、又是亲自给孩子系扣子。
嫌孩子吃饭慢,妈妈就把饭碗拿过来喂孩子;
嫌孩子洗脸耽误时间,妈妈就帮孩子洗;
嫌孩子书包整理慢,妈妈就天天帮孩子整理。
家长这些做法正是促成了孩子做事拖拉,孩子会觉得,磨蹭点也没关系,有爸爸妈妈呢。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会渐渐养成更加磨蹭的习惯,他的惰性也会越来越强,他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孩子知道,吃饭、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不去做也没关系,反正爸爸妈妈会帮他们做的。
家长不能事事为孩子包办代替,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会掌握方法和技巧。
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做事慢、做不好就心急火燎地把孩子该做的事给都做了,这样等于剥夺了孩子练习、成长的机会,使孩子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弱,陷入速度越来越慢的恶性循环中。
家长平时要多观察孩子在做什么事情时比较慢,用爱心和耐心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并刻意地去练习。有时候孩子做事慢是因为分心,这种情况可以温和地提醒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完手上的再做下一件哦。”
五.舍不得让孩子承受拖拉带来的后果
我的一个女学生做事很磨叽,早上起床加吃饭要花一个小时,不管爸妈怎么催,她永远就是那个速度,她妈妈时常跟我诉说如何是好。我就跟她说,下次不用叫她起床也不用催,只在事先跟她说好:“从明天开始妈妈不会叫你起床,也不会催你洗漱,你上学迟到自己负责,如果老师惩罚,自己承担!”这样一实施,后面根本就不用催。她每天自己乖乖起床,按时到校,以前一个小时的做的事现在半小时就完成了。
有时候父母需要狠下心来让孩子自己承受磨蹭带来的后果,这样比你说百遍都管用!
让孩子亲身体验一次上学迟到的后果,挨了老师批评,下次自然会改正,孩子不想让老师批评,当你下次告诉他来不及时,他自己反而会催促家长快点。开始执行时父母会感到煎熬,要告诉自己没关系,顶多就是丢人,顶多就是让老师骂几句。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时,比如孩子想去超市,你要跟她说赶紧写作业,做完了就可以带你去。孩子总能很快做完作业。想要看一会电视,那就做完作业再看......
这样时间一长,孩子会给自己做计划,每天几点回来做作业,然后做点别的什么事情。这样家里就会变得和谐起来。
所以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把孩子自我内在驱动激发出来,慢慢孩子会很顺利调整过来。
六.对孩子过分指责,不懂得孩子的节奏
有个小男孩这样说:我害怕回家,妈妈的要求太多了,我还没进家呢,她就问我作业多不多,做完了没有。我刚坐桌子跟前,她又说我,手那么脏,怎么不知道洗一洗呢?我去洗手,她又说我,衣服上全是土,怎么也不知道换一下呀?你的屋子乱得都进不了人了,快点收拾一下……我的耳朵里全是妈妈不满意的声音,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哪件事情了。
对大人来说,先做什么事,再做什么事,在脑海中是有一定规划的,可是孩子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指点。
父母注意的点和孩子所关注的是不同的,对孩子来说,他可能关注的就是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如赶紧做作业。父母会看到更多方面,如衣服脏了需要换了,进屋要洗手了,房间需要整理了等。
父母在督促孩子的时候,其实已经完全扰乱了孩子的注意力,并且同时给孩子下了好几道指令,结果呢,孩子的思维完全混乱了,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了。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大人,要学会用孩子的思维对待孩子。
父母要懂得孩子的节奏,耐心多一点,烦恼少一点!
孩子学会穿衣服时,看着他一点一点地穿上,您却说他太磨蹭,于是您三下两下就帮孩子穿好了。孩子学用筷子吃饭时,慢吞吞的甚至还拿不好筷子,您着急怕饭凉了,拿起了勺子将饭菜往孩子嘴里塞。
作为家长,您把成年人的做事速度与方法安插在了孩子的身上,您的孩子如何承受得了!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慢慢来,在孩子能力的范围之内慢慢来,凡事熟能生巧。做任何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父母不能要求孩子事先没有丝毫练习而突然到某一天顿悟,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亿亿在小时候没有学会爬之前,我从不会教他走路。直到他很会爬,我才慢慢教他走。亿亿16个月才学会走路,很多同龄人都是一岁会走路,他们的父母都以此为荣。其实早点会走路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反而是越晚会走越聪明。
要帮孩子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牢记不随意把孩子跟他人做比。可以鼓励孩子自我比较,即纵向比,但不要横向比。每个孩子天赋不同起点不同,有的孩子做事风风火火,有的孩子做事慢慢悠悠……这是孩子的天性,不必勉强,让孩子慢慢来,是父母的智慧!
六.父母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些家长自身做事不遵守时间规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
有的父母自己做起事情来经常拖拖拉拉、不讲效率,本来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要拖很长的时间,本来应当提前做完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后一刻。家长这种做事慢吞吞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养成办事拖沓、磨磨蹭蹭的不良习惯。
因而,要帮助孩子纠正做事拖拉的毛病,首先家长们要从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找原因,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自身一定不要有做事拖拉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
七.其他
不恰当的奖励
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做事不拖拉,用过多的物质奖励误导孩子,把原本属于孩子分内的责任,变成额外的、跟孩子无关的事情。这样孩子会把学习做事当作不是自己本分的事,而是为了获得奖励。当奖励不再吸引他时,就会放弃不去努力做自己该做的事。
不恰当的贴标签
父母不能当孩子没有做好一件事时,就说他笨,就说他不如某某同学。过早地给孩子贴上不恰当的标签,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其实每个人内心都追求上进,只是有些需要自己努力做的事被父母帮忙做了,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有些因为一开始没做好被父母批评打压而失去信心。
作为父母要懂得接纳孩子,千万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容易让孩子怯于做决定,变得拖延。
不恰当的谈判
父母总跟孩子用“你如果……,我就……”“你如果不……,我就不……”的句式说话。这种句式很容易带给孩子负面情绪,且无法让外部规矩很好地内化,不利于养成一个稳定的、有条理性的习惯。
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孩子事先商定好规则,孩子执行过程中及时鼓励,孩子磨蹭时适时提醒,但是若孩子做不到,或者担心孩子做不好,父母要尽量控制自己,避免干扰孩子,试着让孩子独自承担未做到/没做好的自然后果即可。
别同时对孩子提两个以上的要求,要求太多只会让孩子迷茫而不知所措。
不恰当的管教方式
归亚蕾曾经说,她最感谢婆婆的地方是,她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婆婆从来不插手。家庭中如果父母双方在管教方式上意见不一致,孩子就不知所措不知道听谁的。
我的一个学生,上初一了还不会握筷子,我从中了解到原因是,他的奶奶和爸爸妈妈教他拿筷子的方法不一样,他一会儿这样拿,一会儿那样拿,以至于现在筷子都拿不好。
每个家庭里一定要要有一个主心骨,像我只管孩子学习,孩子的行为爱好都是先生管,孩子有时候犯错都是先生教导,我只顾做自己的事情。这样孩子就知道,犯错了爸爸会惩罚骂的,学习没学好,妈妈会不高兴的。
家庭中管教分工明确,孩子主观上就不会混乱,知道什么事该听谁的。
育儿不易,有时候掌握正确的方法会轻松很多。我在整理稿件的过程中也觉悟到自己平时做的不对的地方,有时候我对儿子还是宠爱了点,比如上个星期儿子感冒了不能吃甜食,他偷吃了一块巧克力,我看到了没有狠心及时制止,结果咳嗽更严重了,有时候仁慈不是好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