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小时的学习换不来从容对话,换不来基本的科学素养。从学英语,到学科学,我们缺失了什么?
无意中瞥见家人在看的某期《奔跑吧!兄弟》,跑男们在国外进行英文演讲,王祖蓝和鹿晗并排台上,祖蓝英文流畅标准,大段大段地演讲,鹿晗只能中间搭几句简单的,仿佛说相声一样一个逗一个碰。尾声,所有明星上台,依旧是王祖蓝说主要的部分,大家跟着和句口号。
只看了几个镜头,不过还是能看出,香港教育长大的王祖蓝,英文明显比内地教育长大的诸位明星好很多(其中也包括留学过韩国的鹿晗)。虽然说明不了太多问题,还是能管中窥豹。联想自己的英文教育,说点看法。
回看自己,从初中到大学毕业,至少接受了10年的英文教育,保守点说,每周至少10个小时,一年500个小时,10年下来有5000小时(注:我高三复读一年,严格来说是11年,5500个小时)。有个“一万小时理论”,说你在某个领域学习10000个小时,就可以达到专业级别了,以此类推,5000个小时,至少也是个熟手了。但事实是,现在英文能力依旧很差,看美剧需要看字幕,读书要看中译本,对话基本搞不定,观摩巴菲特股东大会需要直播时听同传、结束后看中文译本。
除了英文,还有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在内,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科学类教育,应该也不低于5000小时。为什么却不具有完整的科学素养?
如果是我自己一个人笨,也就罢了。可怕的是,这是国内教育下的普遍现象。如果不是全民素质有问题,那一定是教育制度有问题。
正好最近重新看了一遍《别闹了,费曼先生》,费曼学葡萄牙语的经历给我些启发。
插播一下:这个费曼当然不是吴镇宇儿子啦,是理查德·费曼。这个人很有意思,作为一名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里有很多冠以“费曼”之名的东西,不过相信他对科学精神和学习方法的传播更有价值。物理做(其实是“玩”)到获诺贝尔奖、参与建造原子弹;开锁超过锁匠水平;学画画办成了个展;自学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到交流水平甚至可以念稿演讲;学打鼓、巴西乐器达到专业表演;泡妞可以让女方付钱白吃白睡……此人就是这样,什么都玩着玩着,做到了极致(不过这是书里的版本,也有说法是他其实很多事也费了老大劲,但偏要装作很轻松的样子,去气别人,哈哈)。
费曼的故事,在以后我写的文章里可能还会提到。言归正传,这次说说这哥们是如何学葡萄牙语的?
这哥们工作之余,在一个外语班学了几个月,就敢直接飞到巴西去上课了。上课的时候本来想用英语的,但是发现巴西学生(跟中国学生一样)英语成绩很好,但是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根本听不懂。算了,还是自己委屈点,说葡萄牙语吧。
在这里待了6个星期后,他要做一次演讲,于是写了个葡萄牙语的稿子,拉着俩学生帮忙改改语法错别字什么的。开会当天,巴西人为了尊重远道而来的客人,全都用英语发言。费曼懵圈了,完全听不懂你们在说啥啊。轮到他发言,“不好意思,我没想到‘巴西科学院’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我没准备英语发言,所以还是用葡萄牙语说吧。”从此以后,巴西科学院东道主发言的传统也变了,都不搞什么“尊重客人”那套了,就说葡萄牙语吧,大不了请个翻译。
费曼自称自己说的是“费曼葡萄牙语”,跟地道的巴西话肯定不一样,语法一堆错误,但巴西人肯定能听懂。相比而言,学了5000多个小时后还不能用英语进行基本对话的我(们),情何以堪。
贯穿费曼一生,都是这个学习的方法。“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是两回事。对于任何知识,尤其是那些被教授的知识,一定要问个究竟,最后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表达、并应用才算。
同样是在巴西,费曼发现当地的学生,可以把科学公式和课本背的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却不能用这些知识回答最简单的问题。给巴西教育部提意见建议的时候,他说,巴西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自己班上还有两个学生是会动脑筋的。结果这俩学生很不给官员们面子,当面澄清,一个是德国受的教育、刚回巴西不到一年,另一个是完全自学的。也就是说,巴西教育100%地失败了。
不止是巴西啊,曾经的美国也有类似的失败教育。亚洲更是如此,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让国人如此感同身受。某个时期或者某个部分的日本、韩国,其实也不逞多让。另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人中村修二就大批特批,“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中村是另一个费曼式(或者,我称之为“芒格式”)的人物,上的是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甚至该大学都没有物理系,他物理学的知识和理解,几乎全是自学而来。
当然,这些人能拿诺贝尔奖,一定是天才,或许不管什么教育体制下,这样的天才最终都会脱颖而出。但我也相信,一定有更多的天才,以及,不计其数、几乎所有的普通年轻人,没有学到学习的正确方法,被埋没、被改造、被浪费。
还好,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去补救。救自己,救孩子!
注:关于费曼的几本书——
《别闹了,费曼先生》(另一个译本是《别逗了,费曼先生》)、《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这两本是费曼的故事集,看过之后,妙不可言,相见恨晚。
《费曼讲物理》、《费曼讲演录》,物理学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