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位妈妈带着学生来到办公室,想要咨询孩子英语学习的情况。面对我跟学生家长的询问,孩子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保持缄默。既然他没有意愿敞开心扉,我便示意他回教室。就在孩子走出门的那一刹那,这位妈妈的眼泪夺眶而出,轻声抽泣了起来。她跟我说,为了能让孩子好好学习,她试了好多方法。先是为孩子报名辅导班,后来发现孩子不专心,就每天下班去陪读,孩子学习英语,她也学习英语。就这样,她每天都坚持着,但是,孩子的英语成绩还是没有提高。为了能够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她还参加了好多养育孩子的课程。但是,收效甚微。
听完孩子妈妈的这些年付出的辛苦与努力,我感到有些心疼,却也被她的执着与坚强所感动。为了让孩子取得进步,将来有个好前程,她选择用金钱、时间以及所有她认为最好的方式去支持孩子。虽然结果令她很不满意,但是她执着、用心地帮助孩子的过程却令我由衷地感到敬佩。试问,有多少家长可以放下自己高高的姿态,拿出时间,重新去做一名初中生,去跟比自己小20多岁的孩子一起去学英语,一起被老师打分、点评?她需要经受多少的压力呢?又要饱受多少非议呢?可是,为了孩子,她选择面对压力,不畏流言蜚语,勇敢地坚持着。
长久以来,我们用来定义成功的方法都是重结果不重过程的。A家的孩子高考考的好,就有人纷纷去 A家讨教成功经验,B家的孩子考的不好,人们就会断定B家的父母没有用心,不负责任。但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从初为人父母的那一刻,他们就发愿要给孩子最好的爱:有的父母宁愿自己不买新衣服,也要在过年的时候为孩子置办新衣;有的父母为了能够让孩子拥有安定的生活,白天下班以后还要去做兼职;有的父母意识到孩子无法与自己沟通,就会尽其所能请孩子最信任的人来与孩子沟通,不管这会令自己看起来多么地卑微。
人们用结果定义成功,同时也用零定义失败。就好像丝瓜藤上的雄花,因为最终没有结出果实,人们就否认它曾经最先绽放过的事实。父母付出了努力,并不能定义成为百分之百的失败,他们可能是失败百分之六十,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已经成功了的百分之四十。
为人父母,他们做到了能够做到的最好。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肯定是因为妈妈前期的养育有问题;妈妈不学习,不看书,指望着别人对孩子的开导,上辅导班来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简直是痴心妄想;这位妈妈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但是孩子却不这么认为。
我想说,就算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亦是有功也有过。我们又为什么要苛求妈妈要完美呢?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项艰辛而漫长的工作,有谁可以保证在漫长的育儿道路上不会出错,有谁可以保证自己养育孩子的方法就是圣经,为人父母,有时候我们只能在不断地摸索中,磕磕绊绊中努力做到自己认为的最好。
我想说,是谁规定只有看书、听讲座才是学习?深山里的樵夫、街头的小贩、农田里的农民、工厂里的工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这难道不是学习吗?为人父母,他们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身边人的沟通交流,以及从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帮助孩子,这难道不可以吗?有时候,我们陷入了“读书改变命运”死胡同,却忽视了知识本来就是在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中提炼出来的。
我想说,孩子需要的真的很多,他们需要充足的心理营养,需要父母的陪伴、尊重、接纳、认可等等。但是如果一个妈妈对孩子说“孩子,妈妈爱你,尊重你,支持你做自己,妈妈会一直陪伴在你的身边,但是妈妈手里一分钱都没有,没办法给你买吃的东西,也没法供你穿衣,更没办法让你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可以上学,我们只能活活饿死了。”试问,如果生存需要都不被满足,又妄谈什么心理营养呢?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一个家庭还停留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处于生存焦虑的求生存阶段的时候,就没办法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层次上”,这也可以解释70、80代的人的父母为什么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这不是父母的错,也不是父母不爱我们,是大环境造成的。孩童时代的我们,又怎能真切体会到父母外出打拼的辛苦与不得已。
00后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又是处于什么样的大背景之中呢?他们从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选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赡养父母,他们曾经体会过孤独、无助、不被爱的苦楚,因此他们决定,不管多累,也要给孩子更多的爱。他们就这样被撕扯着,压抑着,累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想要把最好的给孩子,但有时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次回首,看文中的妈妈,你能否感受到她的坚强和勇于改变的勇气。或许结果不大满意,但是她却一直在调整,在改变着,虽然过程坎坷,但是她却从来没有放弃。她勇敢地跳入改变的河水中,奋力向前游,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不论动机如何,希望得到改变的人们总会经历一系列特定的步骤。整个过程分六个阶段。
1. 现状:在个人或者系统当前状态中,出现对改变的需求。
这位妈妈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为孩子感到担忧,期望可以支持到孩子。
2. 引入一个外部因素:系统或个人明确地向另一个人——朋友、治疗师,或是系统之外的某个人表达改变的需要。
这位妈妈自己想办法、向朋友、老师寻求建议和帮助。
3. 混乱:系统或个体开始从现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改变一个本来平衡的状态本来就是很困难的。这位妈妈在改变的过程中,面对孩子成绩的时好时坏,感到失望、伤心、难过,但更多的是不甘心。
4. 整合:新的学习内容被整合,新的存在状态开始发展。
这位妈妈不向困难低头,继续尝试,她对孩子始终拥有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
5. 实践:通过不断实践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状态得到强化。
6. 新的状态:新的状态代表了一个功能更加良好的存在状态。
从那以后,我们没有再见到过这位家长,但是,当我看到孩子脸上慢慢浮现出的自信时,我知道,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