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无奇的一天又过去了。
其实昨天是我的生日,一直到还剩3分钟就要跨夜了,才发了一条朋友圈为自己庆生。因此收到朋友的祝福时,已经是第二天了。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怪胎,不想被别人关注,不希望别人来打扰,只想埋没在人群里,大概这就是大家说的,丧失了生活的斗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说的大概就是我这一类人。
大半年以来,中午吃完饭都会出去散步20分钟,天气一热就会到图书馆避暑,同时消食。前几日在图书馆,看了一篇文章,谈论的是人的智商,国外的一项调查指出人20岁之前的智商水平60%与基因有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因素就渐渐不明显了。文章指出人的智商是可以通过特别的训练而提升,文中还摆出一个实例,说一个法学院的学生,只用了一年就通过了四年学科的考试,且成绩还不错,他通过什么方式呢?当然不是题海战术,中国的教育证明,题海战术效果是很差的。他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学到的知识,在这过程当中,大脑得到锻炼,也记住了知识。这给浑浑噩噩过生活的我带了一线希望。
每一年过年,或者过生日的时候,我会有个习惯,和闺蜜说说自己的愿望。有一年我和闺蜜说,我的愿望是变聪明,闺蜜在电话的那一头哈哈大笑,说别做梦了,这个很难。我自己也知道很难,我到底有多傻呢,现在想来,23、24岁时的智商大约相当现在14、15岁的少年。
前两年离开深圳时,我对当时很喜欢的同事夏先生说,我要离开了你有什么话要送给我,他说,你小心点别摔跤,我心里明白却硬要装傻问为什么,他只好摊开来说,你的智商是硬伤。
我在心里多多少少有点认命,但同时也认一个理,即没有希望也去做一些努力,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但一定会比现在好一些,谁知道这过程会有什么发生呢。所以即使经常傻得让人一眼看穿,也会慢慢寻求一些方法,去让自己不要那么混沌。对爱情对婚姻也是一样的态度,即使持着悲观的态度,还是会做一些努力。
其实,十几年前自己就在“方法”上偷懒,那时偶然机会和数学老师深谈了一次,他说,我止步不前的原因是没有用对方法,我听进去了,却没有用心去解决,因此问题搁置了,学习不上不下。这种情况在日后十几年的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换着脸面出现,而我只是浑浑噩噩的应付着,直到觉得这些代价太大,生活已承受不起。
现在,我想试一试那篇文中的方法,去唤醒脑子里沉睡的懒家伙。加油吧。||:
前阵子,写作群里的弯弯小伙伴说到想辞职在家,我多多少少会有点感慨,因为这两年经常和朋友讨论厌倦上班这件事,她的理由是,无论去哪家公司,都因为能力出众,导致很多任务落到她头上,她经常做得晕头转向,但同事却清闲无事。她的工资却与那些工作三四年的90后相差不远,内心多少会失衡。而我却是常常感觉上班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下班后的学习时间经常不够用,但又不敢辞职,毕竟没有额外的收入,也没有亲朋好友的救济,肉身需要吃喝拉撒。慢慢来吧,真羡慕有家人支持的人||:
插画创意的老师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出来了,今天恰好在学校周围办事,办完事顺道在学校的美术馆看了研究生画展。老师一直都在和我们强调“不要掉入细节里”,因此潜意识里把老师归入粗犷派,猜测她的作品会是随性挥洒的抽像画,没想到看到她的作品时,吓了一大跳,既细腻又有想法的一套作品,构图舒服,画面整洁,假如没有处女座的极致追求,出不了这样的作品。真是.....和叶医生同一个风格。||:
学校里的美术馆常年有画展,曾有篇文章说一位妈妈很有意识的常年带孩子看画展,后来孩子在色彩运用方面比同龄孩子展现出更多天赋,我多少怀疑这种文章的真实性,现在很多公众号文章为了流量会编造故事。假如父母本身对艺术没有自己的理解与见地,仅仅是为了增加孩子的艺术修养,怕是这种目地要落空,还不如丢一支笔给孩子自己画画。孩子对艺术的理解需要家长去引导,家长自己对艺术不感兴趣,只带孩子瞎看,孩子看而无法理解,与“囫囵吞枣”有啥差别?不过是浪费时间。||:
今天新见一个朋友,他好奇一个人住久了会不会变成一种习惯,表情会越来越少,会自言自语。他多少可能觉得我有点神经病吧,哈哈哈,为什么我心里会有点小高兴。有时候真心不想有人走入我的生活,甚至害怕别人打破这种平静。认真想了一下,如果真的要打破这种平静,我一定会考虑得与失,到底这个人能不能让我心甘情愿的放弃这种平静,人多多少少讨厌变动。唯有两个人让我不害怕这种变动,叶医生和夏先生。夏先生已随着我离开深圳,此后不再相遇。叶医生?听天由命吧。
日日平淡,今天就记录这些小事吧。
另:其实有时候会好奇,在看这些文字的你们,会不会被我催眠?我常常在写文时,跌入一种半沉睡的状态,因此好奇屏幕那一端的你们,是否也感受到这种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