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老城区有个流传已久的神话,说赣州市是一只龟驮着的,每次发大水,龟和水一同上浮而免于水灾。还有什么刘伯温欲破赣州城,久攻不下,靠人用铁钉钉住了这只龟的四只脚,才能够水淹赣州而攻下这座城。煞有介事,大家还把章江与贡江的交汇地取名做龟角尾。
神话当然是神话了,老城区不涝不淹,还有另一个传奇广为传颂,即福寿沟。
图1:福寿沟博物馆内裸露供展示的福寿沟沟体,走近还能听到潺潺流水声
有关福寿沟的辉煌我自不必多说,各种意义上的宣传在我耳朵里早已听烂,但它的确是伟大的。赣州老城区是一个典型的冲积平原,三面环水;又正处季风气候,涝灾频发。
古代的人创造了很多伟大的工程去对抗自然灾害,没有气象局,也没有足够坚固的房屋,自然灾害在古代比在现代面目要可怕。
组织修建福寿沟的人的确很有想法,利用了一个地形差作泄水排洪的工具,节省许多力气。
福寿沟的原理,想来其实也很简单。在地下挖下足够多的水道(凑成了福寿二字),又将城中的水池都打通到福寿沟内,下暴雨时将城中的水都排到城外的章江贡江中。如若章江贡江水涨地足够高,就关闭立在江边的城墙的阀门,将水挡在城墙外。福寿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还有池塘与城墙的配合。
说来也巧,我从小就长在城墙边,见过锁闭的城墙门,见到水漫上护城河堤直至半城高,我一早就知道城墙除了美观之外的这一重要用途。
城墙关闭的时候,我会跑到城墙上去看浑浊的贡水,现在它淹过的地方我曾经踩在那里散步和吹风,这种心理感觉非常微妙(而且浮桥消失了,还有一种违和感)。对岸水东就没有那么好命了,涨大水时水会无情地淹过去。
万物都是由盛转衰的,我一直认为转衰是因为傲慢。但凡认为千秋万代的,死得比谁都早。
同治年间修复的福寿沟大约12.6公里,现如今还留存多少,一说是1.8公里。
老赣州还叫虔城时,整个城市不过是从龟角尾往里延伸的这一片三面环水的区域,如今的城镇规划早就越过了章江,建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赣州市扩大了许多,但这福寿沟所福寿的范围却也只能牢牢地锁在老城区地底。
图2:现代赣州市章贡区卫星图(来源:谷歌地图)
据吴庆洲等人的实地勘察,福寿沟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沟段已废弃使用,部分沟段改为水泥涵管,个别地段出现严重塌陷,将会影响地面出行安全。仅就本次勘察,发现的砖石拱券结构的福寿沟共约1.8km,主要分布于5条路线。如下图所示:
图3:吴庆洲老师的勘察地图
(1)建国路—均井巷—姚衙前—桥儿口—景凤山(长约880m,其中约730m为砖石拱券结构);
(2)西津路—西津门—西津门外水窗(约250m红砖石拱券结构);
(3)厚德路中段(至少约130m青砖拱券结构);
(4)罗家巷尾—汽修厂附近(约200m青砖石拱券结构);
(5)红旗大道(约340m,青砖拱券结构);
此外,在东门井和忠节营巷有约200m青砖拱券结构的福寿沟,因沟井相隔远,情况不太明确;厚德路虽无法实探全长,但可推断其存在遗存的可能性;东桥路发现红砖拱券的排水沟,并未计入总长。
根据调查,原本12个泄水口,仍然在发挥作用的只有四座(西津门、龟角尾、水没洞、水叉口)。
图4:泄水水洞,在水不大时我也在浮桥上见过,现如今那里时常散发出惊天的臭味
古时福寿沟有大大小小的池塘作为调节地表水的帮手,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构成了庞大的蓄水池以护佑城内不会内涝,现如今它们全部变成了地名,80%都已经被填掉作为建筑用地,不少是在近几十年内发生的事。
八境公园的池塘共80亩,是现在为数不多与地下水道相连通的水塘,现如今塘边建设有排涝站,暴雨后雨水汇集到池塘中,泵站再利用抽水机从池塘里往江里抽水泄洪。
应急排涝站的抽水机,才是事实上的现代排洪泄水的功臣,除了八境公园,赣州市还有3处地方建有福寿沟出水口的排涝站。
由于福寿沟的建造受到形学和堪舆家的影响,形似古篆“福寿”二字,在线路走向上“纵横纡折,或伏或见”,福寿沟的维护实际上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根据黄昌成对赣州市市政工程养护处副处长朱小军的采访,每年夏天,都是环卫工人清理福寿沟的季节。因为闷热、恶臭,工人们常常需要多人轮流下井。
朱小军说,“我们会轮流下去用簸箕将污物一簸箕一簸箕地传到井口。在一些地段,即使熟练工人,常常也是呆半个小时就要上来休息。”
“有的坑道只能允许一个人弯着腰在里面清理淤泥和堵塞物。再加上有的坑道经过住宅区,我们根本无法清理,只能以检查坑井为主。”
淤积与堵塞,从古至今一直伴随着福寿沟。
古福寿沟的沟体,由桐油、黄泥、沙石(俗称三合土)和青砖、麻条石等建筑材料组成,中国历史建筑专家万幼楠认为这种材料是环保、低碳的下水道建筑材料。
相比较现在的涵管是用水泥铸成,空气进入水泥内部使内部钢筋生锈,最终甚至招致整个水泥建筑损毁。比不上砖石构造的福寿沟,砖石老化奔溃,只需要替换掉那几块砖石就足够。
但朱小军称,福寿沟面临的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是,过去它以排雨水为主,污水仅是数量很少的洗涤生活污水。
而现在的污水成分复杂,有工业污水、粪便污水、生活污水,数量比过去大得多,腐蚀性强。福寿沟的砖石材料,经过九百余年,大多数已风化、剥落,再经不起工业废水的腐蚀。
种种夹击下,广为赞颂的福寿沟其实早已千疮百孔,空留美名。
但它并不是无用的,赣州的现代排水系统仍然仰仗福寿沟的概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需要现代化的思维去改造。但改造是为了让它更好,而不是比从前都不如。
是近日河南的洪灾,催生了我的这番搜寻(其实是对各位前辈调查的转载了)。
由于全球变暖的情况,异常气候将会以更加“凶恶”的面貌示人,河南绝非个例。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里,有太多东西被掩埋而又遭到我们的忽视,福寿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不断追求扩张的过程里,不能把基础工程忽视。在这样一个社会高度整合的时代,一场洪水造成的灾害,绝对不止大自然一个人动了手。
图5:光鲜漂亮的福寿沟博物馆
参考文献:
黄昌成:破解赣州千年不涝之谜(《时代周报》)
蒋昕捷:千年古城不涝之谜(《中国青年报》)
吴庆洲、李炎、吴运江、余长洪与刘小刚: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赣州古城理水经验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