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想让自己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可是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究其根本,或许不知道该读哪些书、该如何读书、读的书对自己是否有用?因而采取了逃避的方式。
台湾作者郝明义在《越读者》一书中提到的方法,或许对我们很多人都有帮助。
他在书中将阅读比做饮食,分成了四种类型,然后根据书的分类不同,阅读的效率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样就能提高阅读效率,最后是建立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根据知识体系的需求,去阅读相应的书籍。
四类阅读:主食、美食、蔬菜、甜食
将阅读比作饮食,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能更好的让我们理解不同类型阅读的重要性,偏食的阅读是不健康的。
主食:就像米饭、面条、馒头一样,阅读的主食是那些能够为职业、生活、心理方面提供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书籍,比如那些如何提升自己,提供一些方法论的书。
美食:主要是满足思想上的需求,提供一些新的思考。美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像一些经典的书,在行业里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书。
蔬菜: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消化其他书籍的知识,比如说一些科普书,百科全书等。
甜食:不解决实际的问题,或满足思想的需求,纯粹是娱乐消遣用的,比如漫画、笑话故事、小说等。
按照这个分类,根据自己目前的需求,适当的调整,搭配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切不可只迷恋一类,导致思想饮食的不健康。
提升阅读效率
工作的繁忙,时间的碎片,是造成阅读效率低下的人,重要原因。可以根据以上阅读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阅读给不同的时间分配。
针对蔬菜和甜食类的书籍,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这些书籍不需要耗费过多的脑力,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起来也非常轻松。针对主食和美食阅读,此类书籍需要专注,需要利用一段整块的时间进行阅读,可以利用周末,或者早晚的时间。
另一个提高效率的方法就是分清主次,有层次的阅读。可以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和朱熹的“熟读精思”这三种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套阅读术。
简单说也是根据阅读的分类,蔬菜和甜食类就可以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而主食和美食就需要熟读精思,这样既把握的重点,又节约了时间。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大脑减轻负担,让读书更具条理性和目的性,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考体系,既博大又精深,对不同领域都有涉猎,又有自己的专长。
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为中心,逐渐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寻找专业内影响最深、销量最好、口碑最好的书。之所以以自己的专业为中心进行阅读,是通过他作为阅读的支撑点。
建立阅读体系,可以采用主题是阅读方法,就是通过不求甚解和观其大略的方法在几十本书里挑出最想要的几本,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熟读精读,最后通过跟行业里的专业人士进行沟通,或者写出几篇专业的文章检验自己的阅读效果。
当逐渐形成出自己的阅读方法后,就可以逐步的探索别的方向,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用观其大略、熟读精读相互搭配的方式就可以慢慢的涉猎不同的行业,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让自己的思考就像饮食一样更加全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