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就像一艘小飞船,带着我远离一切#
#此篇写于2018.7
我分享的这本书,既非名家所写,更不是什么经典之作。她的名字叫《秋语》,作者是我的婆婆。我参与了整本书的创作、校对和出版,书中内容对我触动很大。
美国作家爱默生在《幸福》中写道:“那些告诉我恒星之间的距离有多远的人们,只能够充实我的知识;惟有那些理解生活真谛的人,才能够给予我真正的力量。” 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唯有爱心无限;知识和能力无法触及的地方,爱的力量可以达到。是的,婆婆的这本书从内容上没有介绍专业知识,或者多高深的哲理,多以散文和随笔的形式回忆了自己的教师工作和家庭生活,记下了些旅行所得和一些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有的只是些白话,但却感情真挚;从装帧和印刷来看,虽然经过精心的设计,但是由于就在新华印刷厂里印刷,不仅不够精致华丽。甚至是有些粗糙简陋。她,就是一本关于生活的语言质朴的书。
我将从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1、 坚持.积累
大概是三年前,婆婆说她要出本书,我只当她是随口一说。直到去年秋天,当她把三十多万字的电子书稿发给我,我才着实吃了一惊,这三十多万字先是手写,后又逐一输入电脑,这种坚持让我十分佩服。
三年中,她每天要起早为我们接送孩子,参加老年大学的兴趣班,还要把家务做的井井有条,写作一定都是见缝插针的利用时间。初稿完成后,从申购书号到校对到最终出版,大概经历了十个月,真的如一个初生的婴儿,一个崭新的生命。单单是这个创作和出版的过程,这让我这个年轻人自愧不如,我的手机装了好几个背单词、阅读以及健身的打卡APP,可能坚持到底的寥寥无几。
我的感悟:不忘初心。锁定目标,坚持不懈,终会有成果。
2、 求知.惜时——对读书学习的无限热情
因为校对,我成了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感谢婆婆给了我一个走进她整个生命的机会,从青葱岁月到年入耳顺,书里记录的每一段时光都在感染着我。 全书共四个部分,往事钩沉,闲庭观澜,履行所得,诗海浅拾。其中关于读书求学的回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小学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一切文字书刊,几乎都被列为了禁书。……一位高年级的同学借给我一本《青春之歌》,我借着昏黄的灯光,蜷缩在墙角,开始一页一页偷着看起来。…. 几天下来,林道静的纯美,于永哲的小眼睛一直在我眼前浮现。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进阅读世界。…..
…看手抄本《第二次握手》,那些天每看一页,就仿佛做贼一般。….那时对书的渴望,如同在干涸的沙漠中,突然看到了一眼清泉,黑暗中光明骤现。
手抄本小说,…….抄书人可能是夜不寐,饭不吃将书抄写。而看书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却都在偷偷地进行阅读,心灵荒芜的沙漠对绿色是多么渴望。...
现在…..可正像袁枚在他的《黄生借书说》中说的那样,“书非借不能读也”,没有书读的时候,“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等有书读的时候,却是“书来,落落大满,高束焉”(《那些没有书读的日子》)
我的感悟:读书,应保持那浓得化不开的热情。
“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留给托马斯的印象,是她手里拿着一本《安娜·卡列尼娜》。是书赋予了特蕾莎超乎形象之外的美丽……”(《阅读不需要理由》)
“记得下乡的那天,妈妈用她那皱巴巴的双手捋了捋我书包上的带子,又把两个铁夹子试着扣了扣,这才放心地放到我的右肩上,嘱咐说:“晚上干完活,有空的时候,看看书,别扔下,说不定啥时候就用着了”。我下乡的集体户没有电,我从家里拿些蜡头,晚饭后我就趴在炕沿边做数学题、写日记、写作文。”(《永远的怀念》)
“我很幸运,遇上了好几个第一。文革后1977年全国第一次恢复高考。函授学习是全地区第一次统一考试。后来又参加了全省的第一次成人自考。” (《函授学习琐记》)
“回眸已逝岁月,觉得人生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学习需要勤奋,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也需要机遇。生活容不得慵懒,把握机会,在生存中竞争奋斗,才懂得构成巨大财富的源泉——知识,所赐予你的幸运。” (《函授学习琐记》)
我的感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与过去的时代相比,当下我们求知求学的机遇可以说比比皆是,尤其是网络的发展,线上的学习机会太多了。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储备更多的知识,与时俱进,随时增补我们的知识库。我们当然不能一味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是多读书,的确可以使用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读书,因应该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最终一定会让自己有意向不到的收获。
3、 沟通.感恩——对家人和社会的无限深情
凝聚笔端都是爱,字字句句总关情。爱和感恩是全书的主题。
在校对中,我最先读到的是婆婆关于童年关于父母姊妹们的回忆和怀念,这一部分我几乎是含着眼泪读完的。
1、对家人
“一个经过人间沧桑的柔弱而刚毅的母亲就这样结束了她的劳动,她还没有享受到该享受的就倒下了。”(《永远的怀念》)
“娘家被,陪上的是妈妈的疼爱,尽管女儿离开了娘家,可妈妈的爱随女儿走天涯!”。(《 娘家被》)
“我怕父亲可怜的眼神,那眼神让你的心久久悬着,怕听见妈妈的哭声,那哭声让你肝肠断裂。”(《想念老屋》)
“大姐带着对生活的祈求,无奈地眼睁睁地望着….那种无奈、无助、祈求的眼神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我的手机通讯录里依旧有大姐家的电话号码,我不敢再打一次,也没有勇气将这个电话号码删除 ……” (《痛失大姐》)
这令人肝肠欲断的文字,让我知道原来平日里坚强的妈妈,内心也有脆弱和孤独啊。原来父母也是需要子女来理解和呵护的。
校对时,几乎每晚读完一部分,我都感慨万千,每晚都会给婆婆发一条特别长的微信,第二天早上会收到她的回复。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本来就和谐的关系变得更亲近了。
世间没有任何一对关系是完美的,我也曾有过对公婆的误解,可是当你放下所有的世俗装备,真诚坦诚的表达自己,那么比完美更柔和的幸福就会来临。在与这些文字的沟通中,当我读到结婚一周年婆婆为我们写的诗“昨日女儿十三如春绣,一丝一缕花儿不瘦。有情男儿行遍天涯僝僽,敢教沧海天地捧红绉!青山为证孤光抛尽永久,应念岁月经年秋归后,一樽美酒酿作春水皆不够,执子手,天荒地老相守!”“五十岁不要自作多情了,与子女相处,千万不要喋喋不休,要有“政协”的位置感。”(《五十岁,人生的拐点》)父母营造的民主有爱的家庭氛围,让我更加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2、对学生
作为老师的学生,不忘恩师“三十多年了,我一直在打听老师的消息….张老师坦荡荡的胸襟,博学求是的精神,让我敬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品行,我会一路效仿。” (《寻找我的老师》)感动于她对老师的恩。
作为学生的老师。“六一儿童节汇演,..挑选一名高个子但是嘴角先天有小毛病,..因为他唱歌好,更重要的是想让他在众人面前树立自信。学校审查节目时,学校领导要求换掉他,我坚定的拒绝了。……”(《本分》)感动于她给学生的爱。
3、对社会,我们也应有责任有担当。应感恩这个和平年代给我们满足美好生活的机会。
“特殊的历史,让孩子们进行政治宣传,他们什么都不懂,只是依照大人的要求在做样子,宝贵的学习时都这样耗费掉了。”(《眨眼已是许多年》)
“9、3”阅兵怎么看也看不够,看多少遍就有多少遍感慨。“(《难忘“9·3”阅兵》)
4、 传承.记录
“在与人相处上,妈妈总是这样教育我们:“话是伤人的钢刀,到嘴边还得留半句,唾沫星子能淹死人啊”。那时我们还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我们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懂得了怎样做人:为人善良,不尖刻,待人诚恳……”
“1966年深秋,爸爸因胃出血大手术,一家老小只能靠妈妈一人顶着门户度日。……冬天的四五点钟是最冷的时间,可妈妈偏偏就得在这个时候起来做好全家的饭菜,打好牛奶烧开后,迎着小刀似的北风,须走十多分钟的路,一路小跑,给医院的爸爸送去牛奶。妈妈为了不让爸爸看见她冻得发紫的脸,她每天都是先跑到医院的锅炉房暖和一小会儿,恢复一下脸色再双手小心翼翼的捧着那碗冒着热气,透着香味的牛奶送到爸爸的面前。”
二姐最懂事,挨饿的年代家里做点玉米饼子时总是先问妈妈“是否分着吃”,如果是,二姐就“不要饼子,只喝稀粥就饱了。” (《家风》)
“母亲是伟大的。的确,她的伟大不在于干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极微处见精神,且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精髓,它会让你乃至你的后代受用无穷。” (《家风》)
我的感悟: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这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影响着我们后辈。
世间大爱,莫过于父母之爱,而我们又能真正了解父母多少?每一位父亲母亲都是一本有爱的书,我们是否有耐心去读或者为他们去记录?我相信,每一个长辈,即使再平凡不过,他们在经历了五湖四海,经历了悲欢离合之后,都有满腹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果没有人传承,没有人探寻,没有人记载,就会灰飞烟灭,好像从未发生一样。
有记录,才有传承。我们是否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些时间为他们记录,为后人的传承留下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