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演讲,他不慌不忙的走上讲台。还没开始演讲,他先从一只箱子里拽出了一只活的大公鸡,台下的人都惊呆了,面面相觑。
这时,陶先生又从兜里掏了一把米放在了讲台上,大家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接着,陶先生按住公鸡的头,强让它吃桌上的米,公鸡挣扎着就是不吃。陶先生就又把公鸡的嘴掰开,把米硬塞进它嘴里,公鸡叫着、扑腾着还是不肯吃。
台下众人都看愣了,不知道陶先生的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只见这时,陶先生把公鸡轻轻地放在讲台上,他退后了几大步,离开了人的强迫和束缚,公鸡竟然自己吃起米来了。
陶先生解释道:“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了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就会把知识还给先生。如果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陶先生给大家带来的生动的教育演示,台下顿时掌声雷动。
陶行知先生历来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他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因材施教”就是指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气质禀赋、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等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1、“因材”: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就是家长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一块什么样的材料?他是适合做学问,适合搞研究,还是适合做生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有的孩子开朗、有的文静、有的善谈、有的寡言……。
在兴趣爱好方面,有的孩子喜欢读书、有的喜欢文艺,有的喜欢体育、还有的孩子极具经济头脑……,这就需要家长朋友们根据平时对孩子的观察来分析孩子的性格适合做什么?
父母们平时也要多和孩子聊一聊他的兴趣爱好和理想,看看他将来想要做什么?
2、“施教”:家长们根据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观察和了解,再结合孩子自己的意愿综合考量他是什么样的“材料”后,可以针对自家孩子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
因材施教要考虑孩子的性格特点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大文学家苏洵在对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教育上就是采用了根据两人的性格特点而因材施教的方法。
父亲苏洵针对苏轼坦荡磊落、敢想敢做而“不外饰”的性格启发他: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车箱底部四面的横木)都各有其用,只有车箱前的横木“轼”若无所为,然而无轼就不是一辆完美的车。父亲教导苏轼掩饰其锋芒,做人最好能像车轼那样,既有用于世,又不自显其功。
苏洵又用车辙来比喻苏辙的性格。车辙对于行驶车辆的作用很大,但无功名,也无祸患。苏辙为人能超然于功名祸福之外,所以苏洵不用为他担心。
苏洵的因材施教,让苏轼和苏辙明白自己的所为既要有益于社会,又要保护好自己。
因材施教要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什么都想让孩子学。绘画、音乐、舞蹈、书法、英语、乐器……,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只要别人家孩子学的,自家孩子都不能落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个周末最忙的恐怕就是孩子了。家长逼迫孩子去学他不感兴趣的东西,浇灭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最后弄得孩子这也不想学、那也不想学,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家长也为此心灰意冷,觉得孩子无可救药。
在这方面,西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项梁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项羽小时候,叔叔请人教他读书、写字,他不好好用功,跑出去学击剑。于是叔叔又教项羽击剑,他不认真学,令叔叔很生气。但项羽的叔叔没有放弃他,他通过对项羽的观察并找他谈心,终于明白了,原来这小子对兵法、战术、韬略感兴趣。
叔叔项梁发现了侄子项羽的闪光点,他非常高兴,抓紧时间改变了教育策略。根据项羽的爱好,叔叔亲自教他兵法、战术、韬略。项羽十分喜欢向叔叔学习带兵打仗。
叔叔项梁的教育方法在项羽身上发挥了奇效。事实证明,项羽果然是一块统帅三军的领袖材料。当然这和他叔叔项梁对他的因材施教是分不开的。
因材施教要发挥孩子的特长,扬长避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父母要引导孩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短处,这才是成功的硬道理。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就很善长于在孩子的教育上因材施教,取长补短。
曾国藩根据儿子曾纪泽记性差、悟性佳的特点,教导他读书时不强求背诵,只要求读懂。为了发挥曾纪泽悟性强的长处,他教导儿子泛观博览,速点速读。曾国藩还告诫儿子曾纪泽要力戒语言太快,举止过轻的缺点,这些教导都为日后曾纪泽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奠定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我觉得这个教育者是老师,也更应该是父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性格特点不同、天赋异禀不同。天生我材必有用,父母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