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回国了,陪她到医院体检。
在抽血的窗口,陆陆续续地来了三个大约五六岁的小朋友。第一个小朋友一边抽噎着一边用双手紧紧地搂住妈妈的脖颈,不肯把胳膊拿下来抽血。
妈妈用轻柔的口吻劝慰道:“小宝最听话了,把胳膊拿下来,一会儿就好了,一点儿也不疼。”小宝并不相信妈妈的话,狠狠地摇了摇头,胳膊依然没有放下来。
姥姥在一旁看的生气:“自己赶紧把胳膊拿下来抽血,不然我和妈妈就会按住你,不抽也得抽,那个时候就更疼了。”
“是啊,小宝你要不抽,姥姥就要按住你了,会更疼的。”妈妈也换了一个脸色恐吓道。
有时候小孩子也不是吓大的,所以无论是妈妈的甜言蜜语还是姥姥的万箭穿心,小宝依然不肯配合护士。护士估计头一次面对这么不听话的孩子,一时间也有点儿不知所措。这时候旁边也来了一对母女,母亲怀里抱着一个很乖巧的小男孩,小男孩静静地,一句话也不说。
后面排队的人群开始骚动,并有人抱怨:“快点吧,后面还有很多人呢。”
也有人说:“让别人先打吧,让小宝先缓缓情绪,这么激动地打针,别出了岔子。”
这对母女便同意了,抱着小宝退到了一边,等待抽血的人群慢慢地散开,轮到第二个小朋友了。
“我们明明最勇敢了,一点也不疼的。”明明姥姥抱着这个安静的小男孩,一边鼓励着孩子,给孩子以勇气,一边帮着把衣服推到胳膊上方,而明明母亲则提着东西在旁边守着。
两针管的血出来以后,明明依然没有叫喊,没有说话,只是苍白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清泪。
转眼之间,又轮到小宝打针了,小宝依然在哭闹。“你看,这个小朋友多勇敢,打针都不哭的。”朋友看不下去了,开始帮忙哄小宝。
我突然想起了我小时候打针的情形,每次打针前,妈妈都会说,打完针医生会给糖丸吃。为了那一个糖这时候站丸,每个小孩子不管害不害怕,都能很配合地打针。
不知什么时候起,医院已经不流行打针送糖丸了。看着这哭的凄惨的孩子,我也只能从旁劝慰道:“赶紧打针奥,打针完以后,妈妈会给你买糖吃。”
这时候站在一旁的姥姥变戏法儿似的从口袋里拿出两颗糖,也附和道:“打完就可以吃糖了。”说着并把糖剥开,塞到小宝的嘴里,也剥了一颗送给了明明。但是吃到糖的小宝依然不肯抽血,护士只能在母女的帮助下,从小宝的指头上硬生生地挤出一管来。
不多大一会儿又来了一个抽血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一边抽噎着,一边很不情愿地把胳膊伸出去,让护士抽了两管血。
朋友看完这三个孩子的抽血过程,直感叹照顾孩子的不易,并做了将来不要孩子的打算。
我倒觉得通过孩子的行为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教育。好的家庭教育,教出来的孩子就会很懂事,行事作风就会像一个小大人,遇到困难也能够勇敢去面对,也能够理解成人的良苦用心;反之,一味溺爱孩子的家庭,行事作风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感受,遇到困难也只会选择做一个逃兵,而且无法理解成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