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下周期末考,席间听到他奶奶在跟他说:如果这次考到100分,就奖励你10块钱。
接着他妈妈也说:考到了100分,放假带你去游乐园玩。侄子信心满满地说肯定能考到,接着又去问他爸爸有没有奖励,他爸没理他。
这种情况每次期末考前都会上演,每侄子都信心满满地应下,然后叫他复习就拖延,拿到手机就玩得起劲。
问他为什么不复习,难道不想去游乐园玩吗?他说反正也考不到的,就算考到了妈妈也没空带我去……
很明显,侄子对家长们惯用的赏罚教育已经免疫了。在长期的赏罚教育之下,不但奖赏对他没有了吸引力,而学习也变成是为了获得奖赏而学,不盯着就不好好写作业,盯着就时不时卖个乖,假装很认真。
今天就聊聊「赏罚教育」这个话题。
为什么许多家长喜欢用赏罚教育来刺激孩子的学习呢?
因为这种方式短期效果特别好,至少是在刚开始用的时候,屡试不爽。
例如:上一年级时,跟他说考好了就奖励什么,小孩子真的会去努力考好,跟他说写错了字就罚抄100次,他也真的会小心翼翼检查有没有写错。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短期效果好的方法不一定长期适用。
但是那些家长因为用习惯了,每次希望孩子听话时,就设置赏罚,等到发现方法不管用时,已经无可奈可。孩子习惯了有赏罚才行动,家长一停用,就发现想让孩子主动学习,太费劲了。
习惯了赏罚教育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呢?
1、没有自驱力。
习惯了外部激励,就依赖这种激励,而且还把学习作为获得他人奖赏的手段。但是生活中,不会一直有人给你奖赏。等毕业了,工作了,身边的人不是路人甲就是竞争对手,谁还会费尽心思推着你前进呢?
2、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举个例子:假如在办公室有个无人区堆了一些垃圾,你去清理了。但是周围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或者看到了也不说一场感谢或夸奖。那么,以后你还会继续清理那里的垃圾吗?一直以来习惯了赏罚教育的人,可能就会形成“如果没有表扬,就不做好事”“如果没有惩罚,也可以做坏事”这样的想法。拥有这样想法的人,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知道了赏罚教育弊大于利之后,要如何破解呢?
首先,明确赏罚的目标,让孩子主动学习。
怎么让孩子主动学习?
1、先划清界限,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情。
2、培养孩子拥有自驱力,例如通过引导激起好奇心,通过找一个合适的同龄人一起成长,激发竞争心态等等。
关于育儿方面,大家可能还有更多有用的方法。之所以讨论这个话题,也是由孩子联想到成人,要让成年人主动做一些事情,也是得需要自驱力。
例如要日更写文章,一开始可能靠外部激励,他人点赞、每天的简钻收益等奖赏,是持续写的动力。
但是这些外部的奖赏会逐渐失去吸引力,后期就需要个心内心那股要一直写的冲动。那些日更几百天以上的都是自驱力极强的人呢。作为刚起步的人,还是要加油,不断实践,不断强化内心那股一直写下去的冲动。
今天也要加油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