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IP话题很火。今年,IP激战很嗨。
咱们先来看看这个中国人叫响的英文缩写词究竟啥意思。
IP,英语“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直译为“知识产权”。IP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形象甚至一句话;IP可以用在多种领域,音乐、戏剧、电影、电视、动漫、游戏……但不管形式如何,一个具备市场价值的IP一定是拥有一定知名度、有潜在变现能力的东西。
如果将这个新概念引申到旅游产业,那“拥有一定知名度、有潜在变现能力的东西”到底是哪些东西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首先,我们最容易联想到“非遗”。“非遗”在旅游产业的知名度,犹如IP在影视产业的知名度。而且,“非遗”的盛行非止一日,“非遗”的内容多种多样。在旅游产业里,不光贵州,很多“非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都在挖空心思打好“非遗”这张牌。贵州是“非遗”资源大省,“非遗”种类涉很多: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美术以及传统技艺等。光传统技艺,就不下数十种。这些传统技艺的体验消费,目前正在成为很多相关资源景区的重要经营内容。
古镇,是我们联想到的旅游产业的另一项IP。以多民族聚居的贵州为例,古镇资源也算丰富。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古城”的镇远古镇,贵阳青岩古镇,赤水丙安小镇和大同古镇,锦屏隆里古镇,瓮安草塘古镇,安顺旧州古镇,平坝天龙屯堡古镇,黎平肇兴古镇和松桃寨英古镇。这些古镇各具特色,有些以历史地位著称,有些以民族文化为亮点,还有的,则以特色古建引人瞩目。古镇,是一个体量比较大的系统资源,其发展往往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整体打造的难度,以及过度商业化带来的纠结。
这里,我们要重点提一提古建筑。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也可以说是旅游产业的重要IP。古人功成名就的一个标志,就是修房置屋以备衣锦还乡后颐养天年。很多保存至今的名人故居,往往跟大家族的兴衰沉浮,或者跟名人的人生成败息息相关,是值得深入研究的IP。比如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城东栖霞山的阳明洞,虽然阳明先生只是短暂居留此地,但其先后在龙场的龙岗书院、贵阳的文明书院聚徒讲学,使“连峰际天”、“飞鸟不通”的“山国”贵州从此人文蔚起,风气大开。这样的IP不大做特做,简直都对不起这位伟大的先哲了。
IP怎么做?直白点讲,就是讲好故事。当然,有了好的内容资源只是一个基础条件,还得有能人——“讲故事者”才行。能人多多益善,他们为这些内容赋予音乐、戏剧、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而这些形式,无疑将促成旅游产业的文化体验热潮。热潮之下,贵州何以自处?
��0��EK^D�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