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中国电动车消费数据显示,Tesla Model 3单月销量14954台,上半年销量45754台,冲到了电动车销量的第一名,靠的是亲民的价格、超长的续航、拉风的外形、先进的科技。不禁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BBA(宝马 奔驰 奥迪)造不出Tesla这种车?BBA作为豪华车品牌的代表,正和大多数传统车企一样,在电动化发展上部署战略,斥资重金研发新产品,希望能成功转型。而消费者用脚站队,不少人站到了Tesla的阵营,选择了Model S, Model X, Model 3,相信未来不久Model Y上市之后也会赢得不少的销量与市场份额。
1896年,一位德国工程师把自己发明的汽油发动机安装到马车上,作为给妻子的生日礼物,这位发明家是戈特利布·戴姆勒;
1916年,一家德国飞机工厂成立,次年重组改名为BMW;
1933年,德国四大汽车公司合并成立联盟开启了四环标志的奥迪时代;
2003年,两位美国合伙人Palo Alto创立Tesla,为了纪念塞尔维亚裔美籍物理学家Nikola Tesla。
BBA作为百年车企,拥有辉煌的历史,和无数具有时代意义与代表性的技术和产品,为何会拼不过只有17年历史的Tesla?
1.从汽车技术角度,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具有显著差异。
我们先来看一下四家车企的主流纯电动车产品关键参数(以主流高配车型为例):
不难看出,Tesla拥有更长的续航,更轻的车重,以及更少的电池容量,更低的价格。消费者选择电动车时最看重的一点就是续航水平,里程焦虑、充电不便是电动车用户的使用痛点。ABB拥有的是打造传统燃油车,即包含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前后桥、车身、内外饰等关键内容的经验,这其中最核心、难度系数最高的应该就是发动机这一部分了,而电动车的“电池+电机”彻底颠覆了这一驱动模式,Tesla先是战略上决定一心发展电动车,之后和松下合作由其提供电池包,如今和宁德时代合作,他没有传统车型的束缚和困扰,也没有改革转型的阵痛,只是把精力全部放在如何快速的打造性能出众、赢得消费者喜欢的电动车产品。
此外,整车电控及软件系统方面,Tesla也是独树一帜,支持OTA升级,即通过云端下载更新车载程序,这恐怕是传统车型难以想象的。Tesla在研发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后期的升级,是在以开发软件的方式在开发汽车。整车控制图和典型传统车控制分类不同,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自动驾驶及娱乐控制模块 Autopilot & Infotainment Control Module,二是右车身控制器 BCM RH,三是左车身控制器 BCM LH。没错,都是特斯拉自行开发。而传统车企从ECU控制器到各个电器模块不同供应商的不同控制单元,基本上在SOP投产时整车的软件系统就固化下来了。
2.从企业组织架构角度,传统矩阵职能型组织效率低于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Tesla为打造电动车践行项目式的管理模式,扁平化的组织。2018年,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向公司职员发出备忘录称,特斯拉将重组和扁平化公司管理组织架构,以加强沟通和简化“对公司成功没有帮助”的活动。
BBA车企都有几万+的员工,整个公司是按照传统的矩阵式职能型组织架构运作,按照不同职能划分部门、按照不同级别划分管理等级,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公司要开发一款全新的产品,需要由项目经理牵头,组织各个职能部门所提供的资源(人力、设施、材料等),制定详细的里程碑计划和甘特图时间轴,并根据之前的研发经验和试装经验预留一定的时间储备,这就造成整个开发周期大约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Tesla Model3的从概念到发布仅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当ABB发布一款产品时,是按照5年之前现有的三电技术和未来预期进行研发设计,而三电技术特别是电池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谁能把最新的技术最快速地应用到产品并投放市场,谁就取得了先机。
此外,传统矩阵职能型组织架构存在的典型问题包括:
(1)层级壁垒和职能壁垒造成沟通的孤岛效应,单一职能部门需要主逐级上报信息,同时跨职能的沟通也需要再次和各自主管或相应领导沟通,造成沟通的浪费、信息的延时甚至误解发生。
(2)项目经理的权利有限,需要各职能经理的配合才能更有效完成新产品的开发。
3.从企业/社会文化角度,美国人倡导的自由开放比德国人的严谨更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的浪潮
美国精神倡导的就是自由民主,以谷歌、苹果、Tesla为代表的企业无不说明了美国拥有自由创新的文化背景,鼓励一切可能的想法。要知道,在Tesla成功之前,没有人觉得造电动车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就是Tesla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Model 3 甚至取消了方向盘后的仪表显示屏,这带来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对左右舵行驶车辆的设计变更更简约。从战略角度说,德企ABB秉承了德国人一贯的严谨,虽说都宣布了电动化转型战略,但是都需要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完善发展电动车产品,严谨的评估战略路径,严谨的与电池供应商合作,严谨的基于现有车型打造一款电动车试水市场(etron、EQC、iX3都有对应传统车Q7、GLC、X3的影子在里面),可是时间不等人,你不推出优秀的产品,市场就会被对手占领。
打败格力的不是美的,而是小米。
打败Nokia的不是Motorola,而是苹果。
打败BBA的也不是福特、通用、丰田,而是Tesla。
在造车新势力雨后春笋般发展的今天,传统车企积累的百年经验在电动车产品上的地位没有那么高,发动机技术的壁垒也倾覆不在,这给了电动车企一个全新的机会和同样的起跑线,最终能不能赢,就看你的产品够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