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木桶的故事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散文‖木桶的故事

老木匠的作坊里,三只柏木桶静静立在墙角。同样的纹理,同样的箍圈,却因盛装之物不同,有了云泥之别。这情形总让我想起巷子里的三户人家,他们原是同窗挚友,却因心中盛装之物各异,活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气象。

东头张家厅堂挂着“厚德载物”的匾额。张先生中年丧偶后,将悲恸化作孤儿院的砖瓦。每逢周末,总见他带着孩子们在院中种花,那些沾着泥点子的裤管,比任何绫罗绸缎都更显贵重。

他的皱纹里盛着慈悲,像只永远装不满的善桶,越是给予,越是充盈。去年暴雨冲垮了院墙,第二天竟有上百街坊自发来修,泥水匠王二叔说:“张老师的善心糊的墙,比水泥还牢靠。”

西头李家却是另一番景象。李会计退休后,心里仿佛装了台生锈的算盘,整日计较儿女给的赡养费少了一分半厘。有次社区发重阳节慰问品,他因礼盒比邻座少了块月饼,竟气得血压飙升。

他的阳台正对幼儿园操场,却从未听见孩子们的欢笑,只顾着清点楼下停了几辆陌生轿车。那双眼像两口枯井,倒映的全是些鸡毛蒜皮的计较。

最耐人寻味的是中间的周家。周老师原是中学语文教员,退休后把书房改成了“解忧茶寮”。谁家有了烦心事,就来喝他泡的菊花茶。

有一次抑郁症患者小赵掀翻茶桌,他反而递去块抹布:“擦干净桌子,心就亮堂了。”如今茶寮墙上的留言簿写满故事,有离婚女子重拾刺绣的,有破产商人开起豆腐坊的。周老师像只神奇的酒桶,总能把别人的苦楚酿成前行的勇气。

这三户人家的门廊,恰似老木匠那三只木桶的现代注脚。张家门前的石阶被感恩者的脚步磨得发亮;李家铁门上的猫眼积着灰,鲜少打开;周家的藤椅扶手被无数倾诉者摩挲得油光水滑。相同的柏木材质,却因盛装之物不同,焕发出完全不同的生命光泽。

深秋的黄昏,我常看见周老师蹲在巷口喂流浪猫。橘猫吃饱后蹭他的布鞋,张先生路过时总会放下几尾小鱼干。而李家的窗帘微微颤动,隐约传出电视购物频道夸张的叫卖声。三扇窗户映着同样的晚霞,却照出了不同的世界。

老木匠临终前,把三只木桶分别送给了他们。张家的桶里种着绿萝,垂下的藤蔓如同慈悲的延伸;李家的桶倒扣在阳台,接满了雨水也无人问津;周家的桶则装着街坊们送的各色茶叶,桶盖一开,满室生香。

原来人生真如这三只木桶,材质相当,容量相仿,区别全在内里盛装何物。装怨怼即成秽器,盛善意便为宝皿。每日晨起,我们都面临选择——今日,该往自己的生命容器里,倾倒些什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r ~ 序~ 我的父亲梅知龙,1922年7月出生在农民的家庭。 祖籍浙江宁波镇海人。 ...
    62041caf8461阅读 1,852评论 0 0
  • 2021年11月26日 周五 曲靖 晴 有一个老木匠砍了一棵,做了四只桶。 一只被一个农夫...
    金钟山人阅读 521评论 0 1
  • 爸爸语录(一):古人说,“十分精神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我认为这句话很有哲理。 (二): 为人处...
    薛顺堂阅读 1,782评论 1 8
  • 家保烧了一支香,将盘里的汤汤菜菜与零零碎碎的饼子拾掇到一起,狼吞虎咽饱了腹,心才踏实下来。 外面飘起了雪,不大,似...
    骏马悲嘶阅读 1,360评论 2 39
  • 道光年间在皇帝的带领下人们崇尚节俭,这道光皇帝就想着自己以身为则为天下做一个好榜样,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结果满朝效...
    L非淡泊无以明志阅读 430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