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福尔摩斯的电影,我觉得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点:善于观察,比如柯南,哈哈。之前李昌钰博士到我们学校(四川音乐学院)做演讲,他非常强调“观察”和“看见”的区别。后来我们去博士在美国开办的培训学校参观、学习,亲眼目了学员对现场的勘察、记录与分析,更加佩服侦探细致入微的洞察能力。
我突然想起电影中一个有趣的片段。有一次,华生问福尔摩斯,咱俩形影不离,可为啥每次都是你先弄明白案件真相?福尔摩斯说,因为我总在观察。华生说,我也观察啊。福尔摩斯说,那好,门口那楼梯你也天天走,一共多少级?华生答不上来。福尔摩斯说,是17级——你只是看见了,我这才叫观察。
(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感觉床在晃动,哦,地震了!距离40公里不到的金堂发生了4.6级地震……外面有病毒,不能跑……好的,下面我继续写。)
其实“读书”和“学习”的区别也类似。不知道你上学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我上学那会儿,一本新的课本,到学期末的时候,很多同学在上面划满了各种颜色的线条和标记。主科每门课都会有一本笔记,记得工工整整的……开始你可能会认为这样勤奋地学习,成绩应该还不错。我也一度认为自己这样的学习方法是正确的——毕竟,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嘛。作业也都按老师要求完成了,课本也被翻得破破烂烂的,笔记记了厚厚的几大本……但是最后你却发现自己成绩就是上不去,于是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脑子笨,缺乏读书的天分等等。
如果你现在已为人父母,或许你的孩子正经历着这样类似的情形:明明看上去很勤奋,书本上画满了各种记号,也很认真记着笔记、反复看书,但知识点就是记不住,成绩也上不去。父母看着急,孩子心里也很不好受,很迷茫。
我想说,这就是“读书”与“学习”的差别,你和你的孩子有可能一直在采用一种低效率的学习方法。
读书,只是接收信息,是吸收系统;而学习,是要把新接收的信息和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一次对接,是处理系统。而最好的对接方法,就是像福尔摩斯那样,进行一次输出。由吸收系统到处理系统,最终落在输出系统。譬如福尔摩斯看见楼梯,然后输出一次对于这个楼梯的描述。读书也一样,读完了对人讲一次,或者哪怕只是写下一段读书笔记,也是更高效率的学习。
所以,看见≠观察,读书≠学习。前者是经过,后者是经历。前者还是别人的,后面就变成你自己的了。
我们现在每个月会做10多次读书会,每次开场的时候,都会把这张图挂出来。
目的是提醒大家什么才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他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用耳朵听讲授、用眼去阅读、视听结合、用演示的辦法),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分组讨论、练习操作实践、教授给他人),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学习金字塔模型从新的角度描述了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通过定量的分析,揭示了从简单的照本宣科灌输式学习到多种感官参与的深入体验式学习给学习者带来的学习效率的改变。这个理论以自主学习为切入点,以合作学习为结合点,以参与学习为创新点,以实践学习为发展动力,有助于维持学习者长效的学习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的科学理念,将学习活动延伸至人的一生。
回到前面的问题,学习金字塔原理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平时上课最乖、不善于言谈、不与人交流的学生,学习效率也是最低的。反而是愿意帮助他人,喜欢与别人探讨并且分享自己收获和学习成果的学生,学习效率更高的原因。同样,在工作中也一样,鼎岳文化和三创管理为什么要利用上班时间搞这么多学习分享和演讲训练呢?每员工快速把自己的工作搞完早点下班岂不是皆大欢喜,企业也可以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也是基于让员工获得高效快速成长设计的环节——通过公众演讲和授课,员工分享自己最近的学习成果和工作收获,一方面可以加深他自己的印象和理解,同时还能锻炼他的公众表达能力。这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经常说的“教学相长”的道理。
我在高校当老师10多年,感觉进步最大的是刚开始的两三年,因为要给学生讲,所以自己必须得先把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搞透彻。为了能让别人能听懂,必须自己先把知识结构和逻辑框架梳理清楚。这也是一个再学习或者深度学习的过程。但越往后,由于知识内容相对比较熟悉了,也就产生了惰性,自己的进步也变得缓慢了,学习劲头和创新意识甚至有倒退的现象。
学习金字塔理论主张“向他人教授”,即学习者参与到教学环节充当教学者,通过讲授将知识传授给他人进行交互学习,在讲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升自我。讲授的内容可以是别人已讲过的内容或者未讲过自学的内容,对于已学过的知识可以在讲授时加入案例、情境或自身体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自学的内容,在讲解时需要把握难点,抓住重点,将知识进行整合归纳。而教学的时间应该选在课程进行一段时间或课程将要结束时,此时的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已经基本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了。
所以说,乐于分享,10倍成长。
所有轻松的学习,都是低效的。
#正见清河哥#
今日热点:#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