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篇文章起因是在冯老师的亲子教育群里聊天,根据聊天记录整理出来的,话题是从如何对待挑剔的家人开始的。
有人说,中国的家庭普遍就是差评式家庭,夫妻互相指责、挑剔,父母挑剔儿女、儿女大了抱怨父母。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也受挑剔,也挑剔家人,这个是个投射效应。一般来说,受了挑剔,就学会了挑剔别人。不过修炼这么多年来,慢慢开始改变了。
挑剔就是指责,容易引起对抗。如何改善这些挑剔、对抗行为呢?心理学上一个概念:用哀悼代替对抗。我今天早上在车上都在想这个问题。
比如我对我父亲有意见,他挑剔了我一辈子,我对抗了一辈子。学了心理学以后,我其实反思,父亲毕竟把我抚养大了,还没杀了我,说明对我有感情。而且我父亲也算个知识分子,在他们那个年代,能写文章,能识谱,从小也给我们订书报,在当时很不简单了。对抗冲突了一辈子,我也很痛苦,那么现在,我学习了心理学,用哀悼的方式来处理这个关系。
怎么哀悼呢?
哀悼那些不好的部分,比如他挑剔、孤僻、暴躁的那部分性格。哀悼就好比接受母亲当年去世,斯人已去,活着的人就不要老是去纠结和念叨了。把这个想法用来对待亲人身上的不好的一面。就是接纳他们身上跟自己容易对抗的部分,想办法化解。
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生产巨婴,是说,中国人普遍心理不成熟,所以,要做到理解、接纳不容易。
在中国,男的普遍比女的晚熟,我就是一个晚熟的典型,拿我妹妹的话说,我就是一个忽然醒抱的老抱鸡婆。我开始也无法理解、接纳,也是慢慢调整过来的。
这个接纳就是把他那些不好的一面,当成小孩子来处理。你怎么对待你的小孩子,就去对待你的亲人(容易跟你冲突的一面)。
方法是“哄”。
我特别老实,以前别人说我不会哄女人,我说做人要实在,不能欺骗人。后来总觉得哪里不对,去年我去百度查了一下。“哄”有两个含义,一是欺骗。二是用言语和行为让对方高兴。我看到这里,恍然大悟,蠢了一辈子,终于明白了。
以我父亲为例,我父亲以前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发脾气骂人。现在就晓得怎么办了,有些明明很小的事,他固执得很。那现在就“哄”他,告诉他已经圆满解决了,他一听就高兴了,就不闹了。
这样就把事情圆满处理,一团和气。做人不能太“老实”,太实在。你要看具体的事情。有些人他认死理,偏执,何必要跟他一根筋对抗到底呢?
去年发生了一件事,跟父亲的冲突,让我也很生气,关系很僵。后来我跟妹妹讲,我说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无法沟通,但是又是亲人关系,被逼之下,琢磨出认知水平不一样的人,要用“哄”这个办法
“哄”不是欺骗,可能某些时候有欺骗的嫌疑,但是用法是善意的,以大局为重的。以前说“哄”女人,其实是说大部分女生比较感性,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不讲道理,男生又爱讲逻辑,讲道理。而女生在乎的不是道理,而是感受。感受没处理好,道理肯定听不进。所以要解决矛盾。就得先“哄”,“哄”是接纳,“哄”是尊重,“哄”一定要基于爱。当然“哄”不应该是纵容,“哄”的目的是接纳对方这个人,接纳了以后,再一起讨论矛盾的根源,一起成长。
“哄”不仅仅是用来对女生的,“哄”一样可以用在小孩、老人身上。也可以用在认知水平不同的成人身上,但是道理是一样的。哄的目的是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如果一个人始终要人哄,长不大。那确实让人很累。“哄”并不是毫无边界的。过了某个临界点。就必须要用霹雳手段了。
比如一个人吸毒,你一直“哄”,改变不了,那就不要哄了,直接送走。
“ 哄”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智慧,懂得了“ 哄”的精髓,才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有效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以“哄”的方式化解冲突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