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阳光小美女》时,才16岁,那时看很多好莱坞传统经典模式电影,如《走出非洲》、《英国病人》、《美丽心灵》等。史诗的场景设定、浪漫不屈的爱情故事、迷人的男女主角,似乎我们总在这样的理想情怀中感慨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可《阳光小美女》不同,纵使在看过很多电影后,再回味时,仍然恋恋不忘,看后淡然一笑。
其实《阳光小美女》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叙事的设定,它象征着独立电影的胜利,不再是唬人的大制作和豪华标配,不再是你渴求的激情人生,更不再是人们口中所标榜的“好莱坞经典”,如果说好莱坞新运动的诞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文化符号,那《阳光小美女》的出现,则成为了“独立电影运动”的新浪潮代表作。
虽然我们仍然在探寻电影的叙事规则,可我们再倒退回十五年前,好莱坞被商业制作轰炸,形成了电影生态环境的怪圈。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商业电影,也并未贬低之意,这仍然需要观影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漫威宇宙连续霸榜的今日来看,人们对于电影的态度分成了三大类:一类是合家欢,一类是曲高寡,还有一类则是众乐乐。
那《阳光小美女》属于哪一类?
它反传统的叙事模式已然遭来了无数影迷的赞叹,独立却不边缘,励志却不煽情,低调却不失态度。它可以成为所有爱电影和大众人群的观影门槛,一旦你进入了这个故事,便会沦为故事人,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之感叹,也为之轻狂。
当然,我们不否定《阳光小美女》依然保持了好莱坞故事的一贯作风,其拍摄手法也是常见的美式风格,没有太多花哨的镜头语言。而其美式风格的根本建立于好莱坞多年来所传承下来的生活喜剧色彩,我们可以在金·凯瑞的一系列喜剧片中找到相应的色彩。而不艳俗的黄色则是《阳光小美女》的主色调,它把“阳光”以扩散性的视觉渲染在故事表层上,灿烂而不夺目,看后只觉一片美好。
如此强调反传统叙事的手法,实则是因为整个故事会抹杀掉你所想要一切的期望,那些失而复得,梦想照进现实的结局不再适用于这部电影。可我们在这个故事里得到的,却比那些看上去正儿八经的励志片要来得过瘾。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说过:不要强调故事本身,而要强调故事背后的能量。
于是我们在《阳光小美女》开场便跟随着这一大家子的惨状而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和代入感。
六个人,六种性格,六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爸爸,一个推销学讲师,那一套假惺惺的谬论在多次未得到验证后也产生了逆向思维,所谓的失败者和成功者,其实都是生活的失败者。
妈妈,和大多数家庭主妇一样,维持秩序,坚守其职。
爷爷,刚被养老院赶出来,原因不明,可能是因为脏话满天飞,吸毒还乱吹,色情杂志藏一堆。
舅舅,说好的高材生,其实还是个普通人,同性恋没什么大不了,但用情太深,则只有用自杀来逃避感情的阴霾,说到底也是个感情的败类。
哥哥,最有意思的一个人,把自己包裹在哲学和臆想的世界里,与世隔绝,为了飞行梦,9个月不曾开口,多酷啊!
妹妹,阳光小美女,为了参加选美比赛,把家里所有的人都召集在了一起,开启了一段短暂的公路之旅。
编剧在撰写六个人物之前,一定有自己的感同身受。这样的家庭似乎在中国是不成立的,人人都知中国人可以为了家庭和谐而被迫成为一家人,人人也都知美利坚只有个体至上,所有的伪装都在真实的境遇中荡然无存。
这便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没有为了制造气氛而显得刻意,所有的人物和历经都在一片外界的喧闹下显得栩栩如生,他们就是矛盾,无需再制造多余的矛盾,这也是人物刻画绝妙的成功典范。生而为人,哪有那么多虚假的设定和说辞。
一场名为“阳光小美女”的选美活动把一家人的生活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物的走向似乎成为了我们的期望,但编剧才没有那么傻白甜,他把所有类型化的结局一一避免了,你所想到的一百种结局,都无一幸免地死亡,最后出现一百零一种结局,你顿时哑口无言,却又心怀慰藉。
说故事的人一定是伟大的,我们在赞美《阳光小美女》的导演和演员外,一定不要忘了编剧的精心策划,他把人物和故事的幻灭喜剧性地袒露在观众面前,最后剩下的,无非还是生活的一地鸡毛,这样的人物和故事显得分外真实和有趣。而我没能太详诉故事的细节,原因也是因为故事本身并不重要,它所蕴含的能量才是我们所需要感受的。
最后,哥哥没能成为飞行员,舅舅没能走出感情的悲痛,爷爷吸毒过量身亡,爸爸还要重新审视着自己,妈妈不得不做个女强人,阳光小美女也没能获胜,车还是需要人力来推,但,这一切,太他妈美好了。
这就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故事创新精神,以及独立电影带来的感动,它一定是属于所有人都能够喜欢的一种类型,故事的啼笑皆非,人物的怪诞可爱,结局的极简呼应,每一秒都蕴藏着深刻的真理,却用一辆黄色的小破车贯穿全场,在一场马拉松似的公路上上演着生活百态。
所以我们当然不自觉的沦落为了故事人,看着自己眼前的满目疮痍,再也想不到更悲惨的生活了,为这,也该给《阳光小美女》喝彩,它提醒着我们,失败了也没什么,我们还有机会再失败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