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三千万大山中,有一位82岁的老人,名叫黄大发。他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仡佬族乡的草王坝村。他一生仅有的出远门的机会,也只去过几次当地的播州区,和为数不多的省会贵阳。就是这样一位扎根在草王坝村的老人,一生就和这座小山村脱不开关系。
在四十多年前,草王坝村流传着一首歌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一首歌谣唱出了当年这座小山村的环境恶劣和贫穷。包沙饭是用把玉米磨成颗粒混合着一点点大米的食物。
因为草王坝平均海拔1250米,因为没有水源,石漠化及其严重。人畜饮水全部靠天落雨,老百姓每天只能排队等水一点点从山涧渗出,甚至还会因为抢水发生争执打架。村民们种红薯玉米等农作物,经常十种一收,没有水源灌溉,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庄稼枯萎死去。所以吃上大米饭成了草王坝村村民祖祖辈辈的心愿,而缺水的问题却成了这个简单心愿前面最大的阻碍。
60年代的时候,黄大发刚刚当上草王坝村的村支书。他将这一切目睹在眼里,立志要解决乡亲们吃水用水的难题。
和草王坝“吃水贵如油”的窘境相比,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丰富,两村中间被大山绝壁隔断。而黄大发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把野彪村螺蛳湖的水引到草王坝来。于是,他开始向水利部分申请批复,筹集资金。
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后,老百姓更是对于通水饮水充满了期待。然而,想在两村之间的大山中打通一条水渠却远远没有这么容易,这中间必须经过三座约300米高,400米长的悬崖,而且山体石质坚硬,只能依靠炸药和钢钎等工具。
天气炎热,黄大发自己将20多斤的炸药一边一个背在肩膀上,步行几十公里的路把炸药送到修水渠的现场。由于乡亲们每天都是起早摸黑,黄大发就亲自带队上工地,他上工地要走前面,下工地走后面,把全部检查清楚了才能回家,每天都是这样。
但是,卖力拼命的老百姓们万万没想到,想要靠蛮力在几重大山中间修出一条水渠哪里有那么容易。靠铁锤砸出的沟渠,靠石灰筑起的渠壁,根本经不起考验,沟低窄沟口宽,洪水一来全都冲垮了。由于山大人小,乡亲们分成两波人马各自从一头凿洞,最后把两头连起来。然后,没有科学测量,没有计划勘察,两波人凿出的山洞也没法儿在山体中间相会,更别说打通成一条水渠了。就这样大伙吃尽了苦头,修修补补数十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在试遍了各种方法之后,黄大发做出了最无奈的选择,放弃修渠。老百姓们倍感失望,吃上大米饭的愿望成了泡影,修渠通水的念头从此便成了一根扎在黄大发心头的针,水渠一天没修好,他就一天不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