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简友或通过朋友介绍,或凭借网络推荐来到简书,而我与简书的结缘,却纯属歪打误撞的结果。
我曾经也是文艺女青年,对文学有执着的追求与热爱。十多年前先后通过博客和某袖平台学习、尝试写作,但苦于没能耐得住文学道路上的孤独与寂寞,最后都无疾而终了。
年过不惑之后,我依然放不下曾经的梦想,写文的欲念越来越强烈,于是想找一个适合学习写作的平台深耕下去。
百度出来的结果杂乱不堪,推荐了足足十几家自媒体平台。
几番对比、甄别,剔除了以新闻、资讯类以及受众群体偏年轻化的平台,最终选择了侧重于文学的简书。据网上传言,简书很适合新手练习写作,就凭这一点,它也是适合我的不二选择。
七月下旬,我注册了简书,正式在简书安营扎寨,不认识任何一位老师,不认识任何一个简友,仅凭一腔孤勇,跌跌撞撞地闯入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简书是对新人非常友好的平台
落户简书几天后,我的《世界上最牵挂我的那个人》被理事会褐瞳浅言和P小米粒老师推荐上榜,还留下了暖心的点赞评论,但上榜后未能激起任何水花,我知道这是理事会对新人的鼓励,其实此文远未达到上榜的水平。
随后,褐瞳浅言老师指点我注意发文格式的规范,特意发过来迎新班的链接,我才知道原来平台如此关注新人的发展和成长。
棒个大瓜老师推了我的《说说手机那些事》,善意提醒我配图,于是我又学会了给文配图的小技能。
李元白老师与我素不相识,主动为我点赞、评论,将我的《不惑之年 重拾旧梦》《被“消耗”的另一半》收录至《109号四库全书》专题。
还有棒棒糖小菊子老师,对我的文做出过拟推计划,后来发展为经常点赞互动的简友。
简友前辈是我坚持写文的动力
初来乍到,刚尝试写文时新鲜感十足,每天变幻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斗志,但两周后就渐感吃力了。
平凡人的生活每天都一成不变,哪有那么多可以写的素材呢?如果纯粹为了打卡而写水文,就与我来简书的初衷相背离了。没有写作素材的烦恼让我内心出现了动摇。
幸好此时我已经养成了每天阅读简友文章的好习惯,从文章中解读出简友前辈们对写文的追求与坚持。
比如捧个大瓜老师,他是我所知道的勤奋的表率,不但能长期坚持日更,而且都是篇幅较大的长文,来简书只有一年多时间,却取得累积创作一百六十万字的惊人成绩,目前已经升级为合伙人了。别人是小步慢走,他早已是跑步前进了。
三秋桂子老师,每天早晨六点多就完成了一天的更文任务,已经坚持了一年多,累积创作一百万字,取得了优秀创作者的荣誉称号。
“写作从来不是一群人的狂欢,它是一个人的孤独”,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句给了我极大触动的话,正是出自桂子老师之文,从选择写文之日起,这条路就注定要承受更多的艰辛。
从他们身上,我更坚定了所有付出都会有回报的信念,也下定咬牙坚持下去的决心。
在简书我遇到许多志趣相投的伙伴
刚来简书,经历了一段无人问津的苦闷。
前三篇文发布之后,如石沉大海,阅读量为零,内心无比焦虑。无奈之下,我主动阅读了其他简文,才知道这里历来有大家互动的传统。为简友点赞、评论,简友往往会回访、点赞,这里完全承袭了礼尚往来的优良传统。
入乡就得随俗。慢慢地,我也养成了与简友互动的习惯,写的文也有友友阅读、点赞了。
现在,已经有了经常互动的简友,比如银河鱼儿、念薇薇、十月烟火,都是待人真诚、本性质朴的友友,每天串个门、互评一下,没有表面敷衍的负担,而有沟通交流后的愉悦。
还有可爱的简友冰琪淋三文治,每次评论、回复惜金如墨,但语出惊人、幽默风趣,带给我不少乐趣。
简书日更让我学会用心观察生活
在简书,我像许多简友一样参加了挑战日更的活动。
日更最大的难度是每天都要寻找不同的写作素材。为了找到日更素材,我改变了以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作风,头脑变得灵活而敏感了。
比如买了杮子,就联想到它的前世今生,在先生那儿获取到自己不知道的信息时,居然有一种大喜过望的感觉,暗暗对自己说,就它吧,写杮子这个话题。
听说全市要人工降雨了,便主动与同事讨论这个话题,希望能从中寻到值得一写的内容,确定这个题材后,又百度了相关知识,学习人工降雨的内容,以免出错太离谱而贻笑大方。
自从日更后,我变得特别喜欢八卦,完全改变了以前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作派,专爱往人多、热闹的地方扎堆。为了素材,我也是拼了!都是日更惹的祸啊!
总之,因为日更,我像换了个人,变得更接地气,更用心观察生活,更爱学习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好的转变,不是吗?
时间过得真快,懵懵懂懂中注册简书已经三十一天了。
回想这三十一天的写文经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痛并快乐着”,忍受着写文的苦痛,享受着结文的快乐!
在这个燥热的盛夏,幸亏有简书相伴,才能不受炎热的侵扰,安心坐在电脑前码字。
简书,有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