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豆瓣排名前三的关于这本书的评论,虽然都给了很高星级的评价,但是内容却都是清一色的贬低这本书的价值,问题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真的是一本烂书吗?
“书是好书,可惜写的太过于教条了。真正心智成熟的人不需要这本书,心智不成熟的人,看了这本书也不会去做。”
“这本书的起因与根源其实就是一句话: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7个习惯很精彩实用,此为术。但在我看来,作者最后的内心独白与故事更发人深省,也藏在最后为我们呈现,此为道。”
“忍着耐性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这种成功励志学的书,想去明白这些道理不一定要通过此种书,个人感觉。”
“不太适合我看,写的是一些处事方式,做事方式,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感觉这些东西生活中都有啊,用这种理论的方式写出来,感觉就像好难吃的食物一样,真心价值不大,对推荐我看这本书的人也是呵呵了。”
……
不能再举短评了,在举的话估计就会被骂了。我看的是25周年的纪念版,至于如何评价一本书的好坏,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准。我觉得在我列举的四个短评里,最中肯的评价就是第二个了。虽然这本书写的是七个习惯,但在我看来它已经远远超越了习惯的范畴,应该可以上升到做事的原则、人生信条、价值观等这一类的东西。
我想很多人觉得这本书之所以是一本烂书,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又把它归为“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类的行列,另一个原因就是看似简单的七个习惯,实际想要融入到自己的价值观和做人的原则中要远比书中提到的那些方法复杂的多。其中有些习惯下面对应的原则需要我们长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才能看出相应的效果来。对于那些想走成功捷径的人来说把这本书归为“烂书”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读完之后还想重新再读一遍的书。书中提到的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既是一个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关系,也是一个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人其实都是不断从依赖逐渐走向独立,慢慢又从独立走向互赖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我们不能片面的只学习其中的某一个习惯或者某几个习惯,如果当你读完这本书之后欢欣鼓舞,认为自己找到了解救自己拖延症、低效、人际关系、压力沉重等的灵丹妙药,那么,请你放下这本书,深呼吸一分钟,然后再重新阅读。以三分钟热度去实践书中的七个习惯,最后所得到的估计也是执行完一段时间,看没有效果而会毫不犹豫说的“这就是一本烂书”。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深入领悟这本书的真谛,把最核心的内容即基于道德基础身体力行地塑造出积极的思维模式以及形成一些重要的习惯或观念,包括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首先让自己变的更好,再通过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价值观的更新,并平衡这几个因素,在深入领悟后进一步完善整个思维架构,使自己的改变和成长由外在的影响转化为内心自发的力量,那么我们就真的读懂并学会运用这本书了。它所带给我们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书本身。
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并且可能在今后也会逐步影响自己价值观的进一步完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绝无可能把这本书归为“烂书”的行列的。
王小波说过:每一本书都应该是有趣的,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书,有趣是它应该达到的标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除了有趣之外,还能学到很多东西,难道不应该读一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