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与一个学生讨论语文的学习问题时,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成长进步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了,那就是,许多人都常常存在的一个问题:过去的事,其实从未在心里过去,纵使事过多年,仍然耿耿于怀,梗在心里,每每想起,愤愤难平,并以此断定,现在、未来,也不过如此!
我这个学生,他对语文学科极其有情绪,以致到了见语文课本就烦、见语文老师就恶心的地步。其实这样的学生绝非个别,几乎每年到高二时,教高二的语文课,特别是教高二的理科班,几乎都要遇到这样的学生:只重理科的学习,几乎完全轻视文科的学习,特别是语文学科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常常感到既无奈又气愤,原本很重要的语文学科,一度是主科的语文学科,在这样的理科生的眼中,早已被边缘化了,孩子们总是带着一种极功利的纯分数的心态衡量语文的学习,而语文往往又不能很快地满足他们的功利心——取得高分,这加剧了语文在他们心中学习的无力感。但学生对语文的情绪往往并非仅仅出于考试不易得分,因为每一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种语文的情结:有文采,有思想,有思路、有学问、有个性地表达自己、阐述事理。谁会真正地觉得语文是无用的学科呢?
那么是什么让语文在他们心中完全地死掉了呢?
下面是我与学生阿杰的一次谈话:
师:我在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求大家一步一步地按照我黑板上的板书要求记笔记,这样一堂课下来,正好形成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完整的知识板块,而且有概念、有要点、有例子,而且以后碰到这类问题也会轻松地依照这次分析解决,可是你怎么只记了个例子,其它什么都没有?为什么不认真做笔记呢?很明显你本来也并不很熟悉这个知识啊。
生:我觉得那没有意思,没有用。
师:那么你评判一个知识有没有意思、有没有用的标准是什么呢?你凭什么说这个知识点就没有用呢?
生:我感觉它没有意思,没有兴趣,可能它有用,但都觉得一点不实用,这些东西将来谁也不可能用。
师:我明白了你的想法,那你判断某一知识对你有用还是没用的标准是什么呢?也就是你凭什么判断这个东西对你有用还是没用,何时有作何时没用呢?
生:凭感觉,另外,我是理科生,除了高考之外,考上大学后我觉得不可能再用到你讲的这些东西。
师:你靠的是感觉和对未来的推测,以此来衡量现在是学还是不学,说白了你是用一种很不实际的东西在为自己的现在设立一道学习的屏障,寻找一个不用好好学语文的理由,你这个理由虽不实际,但却很实用,而且还言之凿凿,理直气壮,我且不和你争论未来你到底需要不需要语文,未来用得上用不上语文,因为这个问题我认为没有和你讨论的价值,针对这种狭隘、短视、功利的思想观点,我现在不表示反对,这是你们这个年龄许多理科生都出现的心理现象,其实我倒个人觉得你也不会真正的认为学好语文对你未来没有用处,没有大用处,你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最主要的因素是你现在对语文早已失去了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或者曾经多次的努力,换来的总是毫无进步的成绩,所以致使你现在课堂很不认真,很不想听课,更不想与我努力配合,有时即使想配合也配合不上,甚至觉得我讲的许多东西你听都听不太懂,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生:其实我也不是不想学好,谁不想学好啊,不过我从初一到现在,四年多了都是这个样子,学也那点分,不学也那点分,差和别人也差不太多,好也和别人好不太多,学着学着就没劲了。
师:哦,那你四年多了都这样,“这样”到底是个什么样啊?四年多一成不变,明明这样学没有效果,没有兴趣,你竟能“这样”了四年啊。你可真能忍耐,真能坚持,那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坚持呢?有没有考虑过要改变你的四年来的“这样”啊?
生:不知道怎样改变。
师:按照我的方法改变。
生:老师,能不能快点,我还有好多题没做呢,明天还得交呢。我以后好好听课不就行了。……
我知道,这次谈话已基本失败了…………
于是我最后再问他一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非常非常地讨厌语文,是不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一个语文老师?只问你最后这一个问题,如实回答后我们谈话就结束。
生:初一下期我当时的那个语文老师,他太恶心了!
师:好的,我明白了,今天的谈话结束,好好地回去写作业吧。
因为我知道,语文,在他的心中,确乎已经死掉了。在这样的学生面前,生气是无用的,责备更是无聊的。因为,责任,很多情况下不是由他而起的。
而他现在对语文的反映,基本源于当初的那一种情绪的投射——虽然事过多年,但对于我的语文课的情绪,有不少源于那种“派生”的情绪。因为自从我一接触到这个学生,我就发现他从来没有在语文课上认真过一次,永远是一种不屑的表情。这就是派生情绪,或叫情绪转移。他之所以这样,源于他的经历,那段对“语文及语文老师超级恶心”的经历,是他成长系统的一部分,他的每一个学习的阶段,都是他成长系统的一部分,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平等的,只是他不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但在他心里没有过去,在他心里,当初因为语文学习、因为语文老师发生的一幕幕从来都没有过去,我不知道当初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我能感觉到那种恶心的状态,在他心里一刻都没有消失,过去的根本没有过去,他没有活在当下,他一直活在他过去的心里。而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但他却一直在评判没有发生的未来:如将来我不可能用上现在你讲的东西,你讲的东西未来我也用不上。都是多么单一的思维,这种思维模式,让孩子很容易一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停滞不前,牢牢地被那一时的情绪所牵绊,即使事过多年,也走不出那个阴影。致使当下的时光没有力量。
我与阿杰的那次交流,其意义也不过是打一套太极拳热热身而已,绝无通过一次谈话,扭转他人一生的妄想。倘若有缘,再慢慢化解吧。任何的急于求成,都是对事实的不尊重,都是对其自身成长系统的不尊重。
由此我又想到台湾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讲课时举到的一个例子:
一个女教授在美国带研究生期间,一次外出到银行取款,突然被人抢劫了,当警察赶到问歹徒长相时,她说:当时只顾紧张了,只看到黑洞洞的枪口,没有看到人的长相。于是此事不了了之了,这个事情算是过去了吧?但她从此对她的研究生莫名其妙的反感起来,一看到他就觉得他样子怎么突然变得这么丑陋,特别是一副喜皮士的样子,大胖脸、长头发,穿着破洞的牛仔裤,还有口臭,真的是厌烦得要死,可这明明是自己招来的研究生啊,以前也没觉得这个人这么让人厌烦。再过一段时间,有警察传话说,抓住了几个劫匪,请这位女教授辨认一下,看是不是当初报案时的那个歹徒,而女教授到警局后,一眼便认出了抢劫自己的劫匪,这个劫匪竟然跟自己的那个研究生长得好像。
这个事例,洪兰教授是在证明有些东西虽然记不清,但却转化到了潜意识之中,只要时机到来,会瞬间激活成为意识。而我想说明的是那个倒霉的研究生,不知道怎么着了就突然被自己的教授厌恶得要命,还全然不知是怎么回事,而这位女教授自己也莫名其妙地把对那个歹徒的情绪迁移到了自己的研究生身上,越看越烦。
这也再次说明,过去的事,往往是过不去的,特别是过去的让自己痛苦、反感、恶心、难看的事情,从来是不会轻易地从自己心里过去的,有不少人还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会慢慢把曾经的一切淡忘,把一切伤痛治愈,把一切痕迹平复,然而这只是一种自我麻痹而已,因为在绝大部分人心中,过去的很难过去,常常深梗于心,隐隐做痛,而又痛不可知,毕竟时间过去了很久,甚至都忘记了那是什么人什么事,但时间却让它们进入了潜意识,那种痛苦却分明地留了下来,最可怕的是,这种潜意识会直接而又悄无声息地将情绪转移到当下现实中类似的、而又不相干的人与事上,从而拒绝、批判、厌烦、排斥,从而为自己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无形中设下一个又一个心理的屏障。
让过去的过去,不为之纠结停滞,需要能够接纳那个曾经让自己痛苦的过去,并且感谢那个过去,因为那虽然痛苦,但却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无论如何不可能把一段不喜欢的经历从自己的生命中剔除,既然是生命的一部分,那么每一个发生过的部分都是我们生命的必然,唯有接纳,唯有允许,唯有感谢,才能安然地面对当下,珍惜当下,安于当下,同时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