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工作到一半,等同事回邮的间隙,回顾了近期发的微博。我会定期整理自己所有写作,也包括微博。对于一个话痨而言,指尖上流淌出去的任何文字,都是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所以某种程度上看,回顾和整理网络痕迹,是我自省的过程。
往下翻开着,逐渐涌起一阵淡淡的伤感。
最近过得并不算好,或者说,并不快乐。
这种不快乐并非心理上的情绪病,而是一种遗憾与对自己的积极的不满意(消极的不满意是自怨,积极的不满意更像是“自我批判”,是个人成长的环节中不可少的部分)。
最近在家工作的缘故,作息和运动都不像以前那样规律,睡不着的时候看了一些剧,所以微博上随手发的都是一些不知所谓的观剧碎碎念。其实也很正常,大部分人的微博空间都由琐碎日常而组成,没有什么好夸赞,也没有什么可批评,更谈不上用处,它们只是在那里,记录着你我的时间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往复中流过。
只不过对我而言,于心有愧。
共情是大部分人的本能,很难有人在整个世界有如此遭遇的时刻还能时刻保持斗志昂扬的心情,我也一样。看剧也好,刷小裙子和制服的情报也好,说一些有的没的也好,对我而言是避世的手段,又或者说是逃避心理煎熬的手段。以前就跟朋友开玩笑讲,每年补番当年热门TVB剧的时候,都是我压力最大、心情最差、对自己最不满意的时候。
或许最近也是如此。
人是需要一些肤浅的快乐的。就像是所有人都知道为了健康要多吃维生素、纤维与蛋白质,少吃碳水和脂肪。但是再自律的人,也总有一些悲伤和疲倦的时刻,是需要糖与碳水的慰藉的。现在,2020年开年以来的这段时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伤痕,现在,就是那个又悲伤又疲倦的时刻。
但就像只靠糖与碳水无法拥有健康的身体一样,肤浅的快乐也只是肤浅的快乐,它和幸福是不一样的,它不进入思想,也不塑造灵魂,它只是某一些瞬间的兴奋,然而逐渐消散。越容易得到的,就消散地越快。
有些人会天然地迷恋这样的短暂的兴奋,但我好像不行。它们在我这里,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我需要更深刻的东西,去获取更长期的,可以称之为“幸福”的快乐。
人是需要修心的——或者不用说的那么自以为是——是我,只是我,我是需要修心的。
无论是读书还是观影,是旅行或是与别人对谈,修心的过程在于扩展自己的眼界,观察,思考,输出——无论是向自己输出还是向他人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