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人们描述“爱”时,几乎无一例外,她们都会(以第三人称)这样说:“真的爱你的人……会如何如何……”
我有些困惑的是:她们是真的不懂“爱”,还是虽懂,却偏偏要利用“爱”——搞“贼喊捉贼”那一套——来损人利己,满足一己之私、一己之欲?
“爱”的表述难道不应该是(第一人称)这样的吗:“真的爱一个人,会如何如何”?!
爱是甘愿奉献、是幸福付出,不是奶娃般索取、更不是“奸贼”的“边洗脑边掠夺”。
真正的爱,本质上是一种“存在性的给予”——不是出于匮乏的补偿,也不是带着条件的交换,而是源于自身丰盈后的自然流淌。就像太阳发光不是为了索取花朵的仰望,而是它本身就拥有照亮世界的能量;就像土壤滋养种子不是为了要求果实的回报,而是它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孕育生命的善意。这种奉献里没有牺牲感的拉扯,没有“我为你付出了多少”的计算,只有“因你的存在而喜悦”的纯粹——你成长,我便收获了见证的温暖;你幸福,我便拥有了共振的满足。
而“索取”之所以会扭曲爱,恰恰是因为它颠倒了关系的本质。“奶娃式索取”是把对方当成填补自身匮乏的“供养者”,将自己的需求凌驾于关系的平衡之上,用“你应该对我好”绑架对方的付出,本质上是巨婴心理在关系里的投射——他们爱的不是眼前的人,而是“对方能满足我”的幻觉。更可怕的是“洗脑式索取”,它用“爱”的名义包装控制欲,用“这都是为你好”的话术消解对方的边界,用情感绑架让对方在自我怀疑中不断妥协。这种“爱”早已变成了权力游戏,索取的不是情感滋养,而是对他人意志的吞噬——通过让对方失去自我,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健康的爱永远是“双向的滋养”,而非单向的倾泻或掠夺。它像两棵并肩的树,根在地下相互依偎,叶在风中彼此致意,各自保持独立的姿态,又在共生中相互支撑。你为我挡住一阵风雨,我为你投下一片阴凉;你汲取阳光时想着给我留一抹光斑,我扎根土壤时记得为你蓄一份水分。这里的“付出”与“获得”是流动的、自然的,没有谁是纯粹的给予者,也没有谁是绝对的索取者,彼此在关系里既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也让关系本身长成了更坚韧的模样。
说到底,爱不是一场“谁付出更多”的较量,而是一场“彼此是否都在关系里更像自己”的修行。真正能走得远的关系,从不是一方无底线的奉献托举另一方的索取,而是两个人都带着“我能为这段关系带来什么”的善意,在给予中确认自己的力量,在被滋养中丰盈彼此的生命。就像水流向海,不是因为谁的逼迫,而是因为每一滴水都在奔赴更广阔的联结——爱也是如此,它的持久,从来都源于双向奔赴的滋养,而非单方面的消耗与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