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的力量(工作手记)

与谁同行

    堪比 《颠佬正传》 里捡废品的老婆婆, 她住在步梯房的六楼,整个楼道摆满了捡来的脏兮兮鞋子, 栏杆上挂着发霉的棉絮, 门敞开着, 散发着一股难以描述的臭味, 不是有人带领我们, 不敢相信这里还住着人, 但是这里就住着一位扎着双马尾婆婆, 穿着红短裤的婆婆。 我们到时, 她在自言自语,盯着我们不停地说着什么,眼神仿佛在和我们对话。放眼望去,屋子的地板上,餐桌上,阳台到处整齐摆放着各种盆子、餐具... ...

    在 2025 年 5 月 20 日, 正当大家在甜蜜过着 520 节日的时候, 我迎来了我负责的*站点的第一次入户探访,和这位婆婆第一次亲密接触,让我记忆犹新,可怜的老奶奶,我在心里问自己,我能为她做些什么呢?

    看过这户婆婆后, 下午又去到一户偏远的康复者家里。 辗转多个地方, 打听了一波又一波, 终于来到了一个躺在床上快半年的叔叔家中, 由于脊椎受伤, 没钱做手术, 每天靠年老拄着拐杖同样困难的弟弟喂饭、 端屎端尿。 刚开始瞅着这座农村山里红石头建的简易小房子, 里面比较空, 光线从上面打下来, 看了好一会儿都没看到这位叔叔。 仔细再仔细看, 唉, 在房子的最里面一张硬梆梆的木板床上, 萎缩着一具弱小的身体,一动不动。 听到我们谈话他睁开了眼睛,淡淡地望着我们。 我走进房间, 桌子上摆着尿不湿, 还有换下来的尿湿的裤子,有刺鼻的气味,几只苍蝇围着飞来飞去... ...

当天最后一户康复者,我们寻求当地村民帮助,和我们一道在村落的最边缘找到了她。 这所石头房子或许和周边的水泥小楼房格格不入, 所以就选择默默待在最边上了。刚开始我们叫有没有人应, 房子像七八十年前的一样,没过多久走出一位矮矮的背佝偻的, 步履蹒跚, 白发稀疏的老奶奶。 村民说,她一个人住这里,村里有弟媳和弟弟,几天来看一次。她很有礼貌,八十几岁了,慢慢挪动着去提凳子给我们坐, 还去倒水, 端水果, 我们赶紧让她坐着休息,说我们是来陪她的社工... ....

    这一天我和*老师走了 10 户人家,其中 6 户是新入户,这三位康复者他们年老,弱监护,困难多,生活很不容易,照顾者也身心疲倦,时感无助。想想他们没有生病时, 和我们一样过着和谐快乐的生活。 他们原本也可以和我们一样,种种他们也不愿意发生的情况才这样了。还需要再去了解他们的心声,听到他们真实的需求,基于社工理念,基于情怀,基于专业,去学习,去思考,如何给到最好的陪伴。

            同行的意义

  多年前看了罗素.克劳主演的 《美丽心灵》 , 故事的原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数学加约翰.纳什的真实人生, 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与精神分裂症的抗争。这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又让我想起这部电影,从两个方面感受很深刻:

    1、社会对精神疾病者的歧视、污名化,而有的人虽然有精神疾病,但同样具备其他能力, 甚至远超常人。 他们原本就生病了, 还要被其他人当成怪物,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他们只是生病了, 生病了看医生吃药治疗, 在状态好的时候也可以去很多事情, 比如自己的爱好、 力所能及的生活家务、 甚至学习知识、 技能,去工作。

    2、我们是社工, 不是医生, 在他们带着疾病的情况下, 给他们更多身、心、社各方面的支持,提升生命质量,改变生命。就像《美丽心灵》的男主人公,他知道自己是得了精神类疾病, 在接纳自己, 甚至接纳自己幻视出来的人物, 即使有时候无法控制幻视人物的互动以至于在公开场合被学生嘲笑, 他也勇敢地走出来去做自己的研究, 去教授,最后赢得诺贝尔奖至高荣誉。 他就是带着精神类疾病还能坚持走向人生顶峰的鲜活例子。

这或许就是我们社工同行的价值, 医生治疗疾病, 我们坚定他们追求美好人生的决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