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孔子,一个仁者如果被诓骗告知井里有一个人,要不要跳下去救呢?孔子回答,明知道是假的怎么可能会搭上性命跳下去呢?君子可以过去看清楚并帮忙,但不会跳下去的。别人可能利用君子的善良来欺骗他,但是君子自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会上当受骗的。
宰我对仁者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他认为仁就是为了他人牺牲自己,那么如果被别人骗了,那岂不是很冤枉。他开始质疑仁者在这个社会上能否生存。
孔子一语点破宰我的疑惑,君子是仁不是蠢!
君子是智、仁、勇三者的结合,“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个品质都是君子所具备的,不能割裂开来讨论。君子智慧,有判断力,所以他不惑于外物,不会轻易上当受骗;君子仁爱,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公心,所以他不会忧虑自己的好心会被人利用;君子勇敢,所以他能直面遭遇的困顿与考验。
“欺“和”罔“都是欺骗的意思,但是有差别。“欺”是指利用一个人的善良来骗他,“罔“是指用一个人的愚蠢来骗他。“欺”的对象是君子,“罔“的对象是小人。君子不容易被骗,因为君子”非其道“的事不做,不符合常理的事情不做;而很多人被”罔“,是因为”非其道“的事情也相信。大量的诈骗是因为内心的贪念,被蝇头小利所诱惑,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结果上当受骗。
宰我为何问孔子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用常理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他居然提出来质疑仁。我想因为他按照孔子所教的方法施行“仁”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比较沮丧懊恼,对仁产生了怀疑。但是他自己不愿反思、总结,不想把责任归在自己身上,就提出这个夸张的问题来掩盖自己不愿思考的惰性。我做不到仁,不是我的问题,而是老师告知的方法有问题,不懂的灵活运用,是一种认知失调的表现。对比另一个学生颜回,孔子就大加赞赏,他从来不反驳孔子,不违如愚。但是他边思考边行动,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所以他能举一知十。
单纯的学知识而不思考、不实践、不反思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学和习要结合、知与行要统一,才能做到知识的场景迁移和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