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为一个农村的穷人,我越来越对这首诗的第二句话,有点疑问。
先说第一句,苍苔是哪里的苍苔?园里的还是园外的?如果是园外,人来人往的,关着门也怜爱不了吧?如果是园里,就讲的通了,但关着门呢,作者又怎么能看到这苍苔呢?唯一的解释就是门上有缝。这就要研究一下柴扉是什么门了。
在过去我们村里有很多门是用木棍儿捆扎的,墙是用土堆的一米左右的矮墙,或者是用树枝扎的篱笆墙。我第一次看见这首诗,脑海里想到的就是这种栅栏门和矮泥墙。如果我的理解是正确的,下一句就不可理解了,因为这种栅栏门是不能敲的!你想想,虽然有门,可你可以对院子里一览无余了,有人可以招呼一声,没人就可以直接走人了。再说这种门锁还是没锁你只要不瞎就能看到。再退一步你说一个栅栏门你想敲哪?反正在我的生活经验里从来没有敲过这种柴扉。除非这里的柴扉是做木板门讲。就是木板门我也可以一目了然它上锁没有,那个时代又没有暗锁。诗人既然敲门了,可知是门没锁,久不开就是园子的主人或看门人,有点各色!
再者,我不清楚这个园是私园还是公园。我猜应该是私人的,公园哪有老关着门的。如果是私园,那有私园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诗人应该有点耳闻,可诗人却对园主只字未提,游园不值,只是说去游园很不巧,没游成。也对园主没一点暗示。我也怀疑那可能是一个公园,只是被荒废了。宋朝有公园了吗?我闹不清。
忘了在哪本书上看到,说这第二句不是“小扣柴扉久不开”,而是“十扣柴扉九不开”。我觉得这样才更靠谱,通顺,符合生活的常识。扣,不是敲击,而是探访。九不开,还是有开的时候,所以诗人才会经常去碰碰运气。只有进去过了,才会知道里面已经是春色满园,而不是通过一枝红杏来推断里面是满园春色的。
这就是我的一点存疑,本来是不想说出来,感觉一点意思没有,只是为了完成日更,才在这里啰里啰嗦的。